这几年的“两会”,医疗话题总是争论热点。这次也不例外,徐勇、李玉峰等医界政协委员因为宣称“中国看病不算难,也不算贵”而引来了许多网民的痛骂。在公众普遍对医疗现状不满的同时,医界似乎也是一肚子委屈。这些争论到底谁是谁非?观察之余,我发现很多问题的争论实际是搞错了方向,在一些伪问题上打转转,值得先理清一下。
先说看病贵的问题。单纯说中国看病贵不贵实际上是个伪问题,这就好比争论寄一份邮件收8元钱是不是太贵一样,是平信当然嫌贵,要是特快专递肯定说便宜。不是贵不贵的问题,是值不值、公不公正的问题。
我想大多数有理智的公众所说的看病贵,无非是针对两点不公:
第一,不该收的钱乱收了。很少有人抱怨8元的专家诊费太贵了,相反,就算诊费翻上两番,多数公众也能接受,毕竟,这是对专业劳动的合理肯定。公众不满的主要是医生不顾病情乱开大处方而导致的“贵”。现在国内的医疗体制可以说导致了该收的不收、不该收的倒乱收。以至于一争论起看病贵,医患双方都很受伤。医界说,中国看病最便宜,专家看一次才几元钱,人家美国、我国香港地区,医生看个片子就收几百块呢。而我们的医院,单靠看病服务可能无法生存,医生被逼开大处方拿药品回扣。而患者这边,一个本不需要吃药的感冒,也被医生开一大堆抗生素,病人当然觉得贵。
第二,政府在医疗上投入太少,以至于普通民众享受到的医疗福利很少,普通民众觉得看病时自己掏的比例太高,无法承担。另一方面,政府公共医疗支出的分配却又严重不公,相当部分福利资源被一小部分特权群体享用,而最需要国家医疗福利救助的低收入人群反而没有什么福利,当然看不起病。
另外,说到看病难,医患双方也是各有苦衷。徐勇等委员就认为,“看病难”事实上是“看名院名医难”,中小医院看病并不难。而患者则说,现行的医疗体制使得资源都向更有权力的大医院倾斜,许多中小医院混乱得像黑诊所,而大小医院的收费又没有拉开,自然都往大医院挤。
一些医界人士举例说,国外也普遍看病难、看病贵。本人因为近些年都在香港生活,说说我的亲身就医经历。一般的小病,学校有诊所,也有社区医院,医生都和大医院一样很专业。我在学校诊所就医,每次20港币,别的一概不管,一般随去随看。一般小病都在社区医院解决,按计划预约,大病上报到大医院处理,很有条理。
香港全民都享受公费医疗福利。去年我夫人生孩子,因为我在香港读书,她也能在公立医院享受这一福利。夫人剖腹产住院5天,按天算的,我自己掏了500港币。我女儿因为一点小恙,住院8天,我也只用出250港币。单据显示,香港政府补贴了差不多6万港币。那里公立医院的服务之专业和亲切,让我这个大陆人感动得想送锦旗。至于那些看病要等几个月的例子,实际情况是因为这些病多能自愈,或者并不急切。患者也可以花钱去私立医院。急切的病不会耽误,我夫人因为在社区医院查出妊娠高血压,马上安排住进了大医院,从社区医院出来到住进大医院病房,只花了半小时。
公共医疗资源紧缺,在哪个国家都或多或少存在。但是,只要公共政策真的是公民参与制定的公正制度,我想,即使服务水准不高,也不会有我们这里的这么多怨言。相反,不公正的医疗体制让医患双方都受伤,当然,除了极少数特权人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