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显然,一个舆论对医院、医生极其不满的社会,医护人员还能不能过体面的生活?能不能得到社会的尊重?随之引发的医患关系紧张及其他一系列问题,恐怕最终受害的还是病人自己。
从那滴“天使”的泪水之中,我们可以发现,医生与护士的个体,或许已经成为近些年“以药养医”局面的“替罪羊”,失败医疗改革的道德承担者。去年,《中国青年报》率先披露了国务院一研究机构所作的《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调查报告两大结论: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基本不成功;医疗领域的市场化倾向是完全错误的,由此引发了一场蔚为壮观的医改大讨论。
医药乱收费一直是民众投诉的热点。今年上半年,官方共查处此类价格违法案件逾9500件,其数量仅次于教育乱收费,居于各类案件第二位,而哈尔滨、深圳等地更是曾爆出“天价住院费”事件。
最近,又一颗“数据炸弹”引发了公众的注意:作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的中国,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却位列191个成员国中的倒数第四位。两个截然相反的排名道出了目前中国在医疗体制改革中的困惑。
可以说,医改不成功,或者说医患矛盾白热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医疗资源这个公共品分配出了问题。中国的医疗系统,自身缺乏力量维持正常秩序,又没有足够的公共或公益性资金的注入,继而出现了“以药养医”的局面。
而整个医疗系统的形象,成为了医改的牺牲品———许多大夫、护士纷纷表示医院被“妖魔化”。实际的内情却是:我国的卫生体系较为混乱,小医院没有病人,大医院却是人满为患。这些现象的背后还掺杂了医疗门槛低、达不到行医素质的人混进医疗队伍等状况,导致了医生的从业水平参差不齐,基本的诊疗常规不执行,医疗事故频发。
在医疗卫生体制上,政府的责任实际上主要有三条:一是公平分配医疗卫生公共资源,在市场中发挥好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二是通过转移支付等形式,为全体国民提供福利性质的公共卫生保障和基本医疗服务;三是制定完善的市场规则,并做好监察工作。
近日,为建立一个公平配置医疗资源的市场,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医药行业“十一五”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意见》中提出要“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借此来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国家发改委给医疗系统重归市场轨道的时间规定为5年。希望5年以后,张德丽们不再成为流泪的“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