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毛钱能治的病要做十万元手术”在网上引起极大的义愤,矛头都指向深圳市儿童医院的“误诊”和“宰人”。
孩子的病到底好没好,还有待观察。两家医院的诊疗谁更有利于患儿的现在和未来?同样也有待观察。
可我们以为,即使深圳市儿医对患儿诊治符合诊疗常规,“10万元手术费之说”不一定就是杜撰。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先拍了十几张X光片再说的“诊疗常规”,才得出了必做“10万元手术”的结论。
这样推测是基于医疗的一个现状:这些年的科技发展,特别是仪器和化验的应用,的确大大提高了对疾病的诊断能力和速度,使以前临床上一些模模糊糊的东西有了确定的指标,使患者受惠。但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医生养成了简单询问病情后就开单检查,然后根据检查单就开处方的习惯。
由于诊断过度依赖机器,一些简单易行和价廉效高的手头功夫,不再被医生们引为自豪以至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为此正式做出规定,如中医看病时不能省去搭脉和看舌苔等。事实上,近来,类似“仅用8毛钱就治好病”的案例也不断在一些经验丰富老医生手中实现。
细想一下,在多数医生从以前的“手艺人”变成“机器人”的大背景下,出现“符合诊疗常规”的“10万元手术”和“8毛钱治好病”的技术和经济差别,也不是怪事。
问题在于,医生不能变成没有温度和情感的“机器人”,这不仅是钱的问题,更事关医疗质量和患者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医疗是一个丰富的情感过程。医护人员用真挚、热情和友好的语言、表情和行动,向患者表达自己的关怀、重视和尽力而为,使患者对医生产生“朋友般”的信赖和亲和力,由此减少其身心压力而使体内产生积极的康复因子,以此来大大提高疗效。搭脉和听诊器分别是中医和西医的文化符号,也是情感的身体语言传递。医治不是“人机对话”,应是人与人的交流。只有将“手艺”和“机器”结合起来,才能成为好医生。医生对检查设备的过度依赖,必然会降低其临床诊断能力和对患者的情感。
这些年,医生过分依赖设备检查,还有因医患关系紧张,医生用“更科学”的硬性检查做自我保护,留下证据,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与关注的现实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