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我经历过成功的案例,也分析过一些不太成功的案例。总的感觉,一个企业在海外并购要成功,决不能是抱着一种抄底的心态,说现在便宜,不管什么都去买,这样风险是非常大的。”全国政协委员、摩根大通中国首席执行官方方说。
国际金融危机令许多海外知名企业的资产在短时间内迅速缩水,价格的吸引力让很多资本充足、财务健康的中国企业心动。但一些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都提醒,海外并购,绝不仅是见低抄底的资本博弈。
全国人大代表、三一重工总经理向文波特别提醒:“现在收购企业可能很便宜,机会也很好,但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把这个收购的企业整合好?如果金融危机持续两年或者是三年,可能这个收购的企业拿在手里就是巨额的亏损,我们有没有能力承担这种巨额的亏损?”
缺乏长远考虑,中国企业遭遇“冲动的惩罚” 近几年,海外并购一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热衷的一种模式。相对于缓慢的产品出口模式,海外并购见效快、影响大。而且,并购可以利用股权的杠杆效应,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方方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环境下,全球很多经济体资本市场的银根趋紧,而中国的银行资本充足率比较好,加上中国外汇很多,人民币汇率坚挺,资本成本低,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具有相对优势,相应地,也容易造成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中较冲动。”
然而冲动从来都不是理性的投资态度。回顾近几年中国几起大规模的海外并购,大多经历了最初的声势浩大,中间的几经坎坷后,最终黯然收场。
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说,我们一些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过多考虑的是价格因素,缺乏对自身管理能力的评估和对企业长远战略的规划。“自己的事都还没管好,怎么去管别人的事?”以上汽集团的海外并购为例,2004年上汽集团收购双龙汽车,结果这家企业在金融危机下几乎濒临倒闭,不仅给上汽带来亏损,而且在当地引发了许多劳务上的纠纷。
“缺乏清晰的战略思考,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即便占有相对的优势,中国企业也很难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成功。”方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