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融资租赁还处在市场培育期,潜力非常巨大。国际上,飞机、船舶、市政基础设施和一些高端装备是融资租赁的主攻目标。业内人士分析,上海发展融资租赁业既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又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可以通过融资租赁引进大量先进技术和先进装备,促使上海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上海正在建设大飞机制造基地,单是这一产业的投入就要达到6000亿元以上,还不包括飞机发动机制造的投资,同时上海又是东方航空集团、上海航空公司、春秋航空公司的“大本营”,民用航空的需求很大。据预测,到2023年中国民航运输要增添2200至2300架飞机,价值1800至1830亿美元。上海已成为世界第一大的集装箱货运港口,各类船舶制造和出口的吞吐量不容小觑。上海的轿车制造也已接近年产100万辆,同时中型、大型客车的产能也没有做足,汽车租赁的空间广阔。还有核电站、数码机床等装备制造业对融资租赁的需求绝对不小。
而上海的零售业也可以充分利用融资租赁来实现快速扩张。据悉,目前单在本市的连锁商业就有1.1万家,还有5000多家散落在外省市。业内专家估算,如果每家企业按5台POS机的安装数量计算,就需要很大一笔投资。上海还有众多商场正在进行节能减排改造,光节能灯一项,如果用融资租赁的形式投资,既省钱,又能快速达到节能的目标。
另外,上海世博会、上海市实事工程等重大活动也为融资租赁提供了极为庞大的舞台。
发展融资租赁也使金融业有了一个回报比较高的出路,使金融资本的流向更加合理。目前国内外巨大的金融资本正在寻找稳定而又回报丰厚的产业,仅交通银行金融租赁公司今年计划租赁的额度就达300亿元;许多外商投资租赁公司更是具有雄厚的海外资金背景;加上内资融资租赁公司,许多民营资本也对新的投资领域倍感兴趣,上海至少有1000亿元资金在“找米下锅”。
我国现代租赁业起步晚、规模小。数据显示,我国的融资租赁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其一,我国的融资租赁企业总共才100多家,其中80家是外资背景的,而美国就有3000多家。我国的租赁交易额仅为美国交易额的百分之二;其二,去年全社会固定设备投资总额为10.99万亿元,而租赁额只有550亿元,如果达到发达国家10-15%的平均渗透率,我国的租赁规模应在10000-16000亿元,市场尚有96%的发展空间。
在消费领域,租赁市场的差距也非常明显。据介绍,美国汽车年产量的三分之一通过租赁进入消费市场。高峰时期,每年通过租赁实现的汽车消费超过370万辆。在航空、医疗设备等产品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租赁实现的销售占总量的50%以上。法国、荷兰和瑞士的住房租住率均超过50%。
现在,上海的租赁业务约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虽然在国内名列前茅,但这还是初级阶段的起步。
《融资租赁法》的即将出台将明确融资租赁业的市场定位,突破现行政策的一些“瓶颈”,促进海关和税收政策的完善配套,在法律的平台上,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将更加充分和有效。
融资租赁集专业化服务等功能于一身,在提高设备和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商品流通、扩大消费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对这个行业认知度低,国内市场对融资租赁的融资、理财及促销功能接受程度低,浪费了大量的租赁市场资源。所以,整个社会都需要对租赁市场有一个再认识的“启蒙”,在提升市场认知的基础上,市场空间也会呈现几何式增长。
毋庸讳言,我国的租赁企业规模小、发展层次低,按照目前“单一业务租赁总额不能超过注册资金的30%”的政策规定,即使资金巨大的银行控股金融租赁公司的承接项目能力也十分有限。有关人士呼吁,上海租赁业要整合资源,促进与外资融资租赁公司和金融租赁公司的合作,发挥外资、金融租赁公司的资金优势和融资租赁公司的专业优势,互补共赢,联合形成租赁“集团军”去对接政府大项目和国际大项目,提高融资租赁运作的整体水平,形成上海融资租赁业的品牌集聚效应和市场辐射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