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1880-1942),李叔同是学堂乐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出生在天津,1901年考入南洋公学,四年后赴日,在日本期间编印了 《音乐小杂志》,组成话刷 “春柳社” 并担任《茶花女》的女主角玛格丽特:回国后受聘于浙江两級师范学校任教,培养出刘质平、丰子恺等一批高足:后在杭州剃度出家,被夺为南山律宗弘一大师。
在音乐创作方面,他的乐歌题材主要分为反映爱国思想理念类,借景抒情,陶治情操类,以及突出佛门境界之悟性类,代表作为《大中华》、《春游》、《观心》等。曾发表刊载歌曲作品的主要出版物 《清凉歌集》、《国学唱歌集》、《音乐小杂志》等。李权同一生在音乐、绘画、佛学等领城均有很高的造治和建树。前期是我国近代以为才华出众的艺术大师,后期则是我国佛教界遵奉的领袖。
萧友梅 (1884-1940),我国近代著名的音乐教有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曾就读于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学习苷乐理论、作曲、钢号等。并以《中国古代乐器考》 一文拱博士学位。回国后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页献。曾在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音乐北京艺术专门学校音乐科任教,并负责有关音乐教学的行政领号工作。其最大贡献是“国立音乐院” 的创建。
萧友梅主要是作为一位音乐教育家,为我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建立和发展页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
萧友梅的理论著述颇丰,回国后的理论著作则以围绕音乐教育为中心,对西方专业音乐的课程设置、中国音乐史和乐器进行理论研究。十分关注教材建设,这类著述对当时音乐教有的普及和提高起到积极的作用。肖友梅还是中国近代音乐创作的先行者,其音乐创作涉及歌曲、钢琴曲、铜管乐作品、室内乐等多种形式,引进西方音乐体越之多,创作数量之大在当时首属一指。代表作品《问》、《五四纪念爱国政》、《新克裝羽衣曲》、《春江花月夜》 等。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我国专业音乐创作和音乐教育的开拓者。
1934年12月3日,一则刊登在北洋大学校刊《北洋周刊》上的"征集校歌启事"引起师生热议:"本院……近拟编纂院史,并拟征集校歌。尚望全国北洋先后毕业各同学,本其发扬母校精神之热忱,各抒伟见,激励后生。并附录校歌未定稿于后……"
时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的李书田清醒地意识到,这样一所大学的校歌,不应仅仅是彪炳"悠久学府""文化胚胎"的堂皇辞令,而应该唱出时局危难,唱出家国兴亡,唱出北洋师生于家危国难之际的担当,抱定这样的精神信念,李书田找到当时中国音乐界的两位巨擘--萧友梅和廖辅叔,请两位大师谨以北洋大学之精神风骨,殚精竭虑,谱写校歌。
张伯苓(1876年4月5日-1951年2月23 日),名寿春,出生于天津,在北洋水师学堂毕业,中国现代职业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救困,先后创立南开中学、南开大学、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与重庆南开中学。
他先后在十余所高等院校担任职务,曾至次赴日本、欧美考察教育,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进修教育理论。
张伯苓重视戏剧与音乐教育,重视音乐教师挑选,聘请如徐建生等当时知名的音乐教师,张伯苓把《诗经》解释为“达情之歌”。
1938 级老校友李世,在《忆南开音乐》一文中说:“回忆起来,南开教育史非常出色。既有普及,又有提高。同学一般欣赏点音乐,还造就了不少人才,比如现在沈汀、李浮生等都是我国老一辈著名音乐家。”
赵元任(1892年11月3日—1982年2月24日), 汉族,字宣仲 [1],又字宜重 ,原籍[江苏](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1%9F%E8%8B%8F/0?fromModule=lemma
赵元任先后任教于美国[康乃尔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E5%BA%B7%E4%B9%83%E5%B0%94%E5%A4%A7%E5%AD%A6/0?fromModule=lemma
赵元任通英、法、德等外语 ,是中国现代语言学先驱,被誉为“中国现代语言学之父”,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学之先驱,“[中国科学社](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9B%BD%E7%A7%91%E5%AD%A6%E7%A4%BE/7189186?fromModule=lemma
赵元任在歌曲创作中大胆探索民族风格的音乐语言,特别是在摸索“中国化”和声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中国派实验”。为西方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风格的结合积累了最早的经验。
赵元任是我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有计划地深入民间、实地调查和采集民歌并用其素材来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无论是题材的选择、音乐民族风格的探索以及对西洋音乐技法的借鉴,都表现出难能可贵的大胆创新精神。他的歌曲创作在五四时代有着特殊的地位与作用。
黎锦晖(1891年9月5日—1967年2月15日),出生于湖南湘潭,毕业于长沙高等师范学校,中国近代歌舞之父、儿童歌舞音乐作家、中国流行音乐的奠基人。
“[黎氏八骏](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E%E6%B0%8F%E5%85%AB%E9%AA%8F/10825363?fromModule=lemma
1910年前在家乡读小学、中学,曾广泛接触民间音乐,学习[民族乐器](https://baike.baidu.com/item/%E6%B0%91%E6%97%8F%E4%B9%90%E5%99%A8/639845?fromModule=lemma
1928年组织“中华歌舞剧团”赴南洋演出。1929年组织“明月歌舞团”,并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明月歌舞团是中国第一家专门培养歌舞人才与表演歌舞节目的专业团体,主力演员王人美、黎莉莉、薛玲仙和胡笳,被上海观众捧为歌舞四大金刚。1931年,“明月歌舞团”并入联华影业公司。抗日战争时期赴重庆,1940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7%BE%8E%E6%9C%AF%E7%94%B5%E5%BD%B1%E5%88%B6%E7%89%87%E5%8E%82/3528980?fromModule=lemma
1929年岁末,黎锦晖率领享誉南北的明月歌舞团,到天津巡回演出《三蝴蝶》等歌舞剧,首先在光明大戏院演出。因为光明大戏院与明月歌舞团有上述一段渊源,当1931年6月明月歌舞团整体并入上海联华影片公司,王人美、徐来等多位歌舞演员从此成为电影明星后,她们主演的《野玫瑰》、《共赴国难》、《渔光曲》等故事影片,在天津均选光明影院头轮公映。此前在光明大戏院看过王人美、黎莉莉唱歌跳舞的群众,满怀去看别后重逢老朋友的热情,坐在光明电影院有滋有味地欣赏着她们的银幕风彩,每一部有她们参演的新片在此公映,光明影院门前定会出现车水马龙的火爆场面。
王莘(1918年10月26日-2007年10月15日),原名王莘耕,男,江苏无锡荡口镇人。中国著名作曲家,是歌曲《歌唱祖国》的作者。天津市音协名誉主席、中国音协“金钟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1936年参加革命,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担任天津音乐团团长、天津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天津歌舞剧院院长、中国音协常务理事、 天津市音协主席、天津市文联副主席等职务。
《歌唱祖国》这首凝聚着爱国之情、爱党之心和民族之魂的时代金曲很快传遍神州大地,成为亿万人民久唱不衰的音乐经典。1951年9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4%AE%E4%BA%BA%E6%B0%91%E6%94%BF%E5%BA%9C/0?fromModule=lemma
晚年的王莘不顾疾病困扰,为繁荣音乐事业和社会公益活动尽心竭力。1994年,他拿出全部存款设立了“王莘歌曲创作奖励基金会”,鼓励词曲作者创作出更多更好的歌唱祖国的歌曲。
曹火星(1924年10月—1999年4月16日),原名曹峙,笔名火星,1924年10月生于河北省平山县西岗南村,音乐家。1938年参加革命后一直在晋察冀边区群众剧社工作,此间曾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他创作了歌曲及组歌等作品1600余首,并为歌剧《懒汉》《南海长城》、舞剧《石义砍柴》《太行红旗》等作曲。主要代表作有:《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我们的祖国到处是春天》《人民总理人民爱》《拥护共产党》《我愿》等。
曹火星,1938年参加革命。1949年以前一直在晋察翼边区群众剧社工作,历任演员、指挥、音乐队长等职。其间,1940—1941年入华北联大文艺学院音乐系学习作曲和指挥。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到天津军管会文艺处音乐科工作,曾任天津市音工团副团长。1952年起历任天津人艺歌舞团团长、创作组组长,歌舞剧院副院长、院长。1956—1958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专家班学习作曲。现为中国文联委员、中国音协常务理事、天津音协副主席,天津歌舞剧院院长。
<a id="lemma-summary"></a>
周巍峙(1916年6月-2014年9月12日),男,原名良骥,江苏[东台](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9C%E5%8F%B0/692505?fromModule=lemma
1934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AB%E8%B7%AF%E5%86%9B/68?fromModule=lemma
马思聪1912年5月7日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1岁随大哥马思齐去法国巴黎并开始学小提琴。 在天津担任中央音乐学院院长期间,马思聪先生住在马场道的一幢小洋楼里,他继续创作,在天津写出了《第二回旋曲》和《鼓舞》《杯舞》《巾舞》《山歌·跳元宵·春天舞曲》《山林之歌人》《新疆狂想曲》《淮河大合唱》等作品。马思聪在我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在各个时期的音乐创作体现了对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现代作曲技法的深入研究并能融会贯通,巧妙地将民族传统与西洋创作手法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与鲜明的时代特征,推动当前民族音乐的创新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
1949年9月,由国立音乐院、东北鲁迅文艺学院音工团、华北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国立北平艺术专科学校音乐系、上海、香港中华音乐院等几所音乐教育机构在天津重新合并组建,12月18日,政务院正式命名这所学校为中央音乐学院。如今位于河东区十一经路的天津音乐学院第四教学楼——音乐厅,当初是日本占领天津时建立的一所中学,名为“天津大和日本国民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华北职工干部学校,也是当年中央音乐学院的第一处教学楼。
1950年,著名小提琴演奏家马思聪出任天津音乐学院首任院长。几代少年传唱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就是马思聪1950年4月在天津谱的曲。
李焕之,作曲家。原籍福建晋江县。从小接触广东、福建的民间音乐,并在基督教会唱诗班习唱圣泳、习奏风琴。1936年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师从萧友梅学习和声,并选修钢琴、合唱等课。1938年到延安,进鲁迅艺术学院音乐系学习。结业后又继续在高级班师从冼星海学习作曲指挥,同时在校任教员。抗战胜利后担任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音乐系主任。
1949年后在天津历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工作团团长、中央歌舞团艺术指导、中央民族乐团团长等职。
自1954年起,历任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音协创作委员会主任,《音乐创作》主编等职务。1985年当选为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历任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届委员。
李焕之于1935年开始创作歌曲,40至50年代,共创作了3000余首声乐作品。其中广为流唱的有《青年颂》、《民主建国进行曲》、《新中国青年进行曲》、《社会主义好》等。他曾为《中国人民共和国国歌》等编配合唱、钢琴伴奏与管弦乐总谱等。
1952年,他和瞿希贤、严良堃等100多人调往北京,成为“中央歌舞团”、“中央乐团”、“中央民族乐团”建立的基础。在以后的岁月里,李焕之创作出《春节序曲》《社会主义好》等至今长演不衰的经典作品。
李焕之在天津为《国歌》编写了和声和管弦乐队配器、钢琴伴奏曲谱,由周恩来总理批准确定为发往世界的正式版本。
江定仙,1912年11月10日生于湖北汉口。1920-1927年在武昌高等师范附属小学及武汉中学读书。1928~1930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https://baike.so.com/doc/5537164-5755274.html" \t "https://baike.so.com/doc/_blank)学习音乐。
1936年,他创作了歌曲《[岁月悠悠](https://baike.so.com/doc/7014960-7237849.html" \t "https://baike.so.com/doc/
1950年,他所在的国立音乐院并入在天津新成立的中央音乐院,他被聘为作曲系教授兼系主任。1961年至1984年,被任命为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他历任五至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参加了一至四届全国文艺家代表大会,任文联委员,并担任一至四届音协理事、常务理事,多次出国,代表中国音乐界出任波兰世界青年联欢节评委,出席匈牙利巴托克、李斯特纪念会、亚洲作曲家大会等。
江定仙是一位深有造诣的作曲家。30年代曾创作《静境》、《浪》、《树》、《小马》等艺术歌曲和《棉花》、《前途》等学生歌曲。1934年,俄国作曲家[齐尔品](https://baike.so.com/doc/2395924-2533281.html" \t "https://baike.so.com/doc/_blank)(即A.N.切列普宁)来华征求中国风格的钢琴曲,他以《摇篮曲》获2奖。
他早期的电影插曲《新中华进行曲》(电影《生死同心》主题歌) 和《岁月悠悠》以及爱国歌曲《打杀汉奸》、合唱曲《为了祖国的缘故》等,曾广泛流传。40年代后,他为四川民歌《康定情歌》所写的伴奏,以及建国后所作的独唱曲《民歌九首》、钢琴曲《恩情》、《十送红军主题变奏曲》等,在音乐的民族风格方面作了可贵的探索。他的大型作品有交响诗《烟波江上》(又名《武汉随想曲》,1958)、电影音乐《早春二月》(1965)、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合作的电影片配乐《没有下完的一盘棋》(1982)等。其作品手法洗练,风格质朴、严谨。
江定仙先生广泛接触并研究民间音乐,编配出版了钢琴伴奏的《民歌九首》,创作了《十送红军》钢琴变奏曲、交响诗《烟波江上》,精心为影片《早春二月》创作音乐,与日本作曲家林光共同为中日合拍的影片《一盘没有下完的棋》创作音乐,晚年还创作了题名为《沧桑》的三乐章交响曲。
林墨青(1862~1933),名兆翰,教育家,生于清同治元年(1862)正月十四日。父亲林逢春,字荣轩,从事盐业。母亲刘氏。庶母王氏和周氏。林墨青为嫡出长子。
1908 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创办天津音乐体操传习所,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音乐、体育师资的专科学校。
林墨青长期在天津工作。在袁世凯新政时期,他于1902年参与创办了第一民立小学堂,这是天津最早的私立小学,开新式初等教育先河;1903年他又参与创办了第二民立小学堂。其后,林墨青还参与了天津各类社会办学活动。1908年,他赴日考察;1912年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办事处总董。
林墨青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为小学音乐、体育师资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的办学举措为天津乃至中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对中国音乐教育的早期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张肖虎(1914-1997),张肖虎祖籍江苏常州,1914年2月25日出生于天津一丹青世家,前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指挥家。
张肖虎生前历任国家教委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音协音乐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九三学社北京市顾问委员会顾问、清华大学音乐工作室教授、中国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主任等职。
1936年的《清华年刊》中,登载有一张军乐队的合影照片。照片中共有23名队员,站在前排C位的是外籍指挥(conductor)古普克教授(Prof R.Kupka),在他的右手边就是时年22岁的张肖虎(前排左4),他在军乐队中司职Flute(长笛) & Piccolo(短笛),在他的名字后面注明“队长”。而乐队的低音号手则是后来成为地球物理学家的秦馨菱(后排右1)。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清华大学撤离北平,在昆明与北大、南开组成西南联大。因为要侍奉老母亲,张肖虎未能随校南迁,于是回到天津。8年多时间里,他先后在天津私立耀华中学、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天津工商学院担任与音乐有关的各种教职。
在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天津是西式管弦乐在中国的发端之地,在19世纪80年代就由英国人罗伯特·赫德(Robert Hart,1835—1911)率先在天津组建了“赫德乐队”。在这样一个具有悠久音乐社会基础之地,即使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张肖虎通过不懈努力,在音乐道路上仍然取得了长足进步,留下许多值得记载的事迹。1941年4月他创建了天津工商学院管弦乐队,并使之成为1949年以前天津最活跃的一支音乐团体。乐队创立时,恰逢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莫扎特逝世150周年,工商学院管弦乐队为赈济灾民及补助该校清贫学生,于8月31日在天津大光明电影院、9月1日在天津英文学堂举办了“莫扎尔特(莫扎特)作品慈善音乐会”。
这支乐队虽然刚组建才4个月,却成功演奏了7组莫扎特的经典交响乐作品,一经亮相即轰动了天津乐坛,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当年留下的演出照片中,坐在前排C位的就是担任乐队指挥的张肖虎。在后来的几年里,除公益演出外,这支演员阵容强大的管弦乐队还自行组织音乐会,邀请中外名家同台演出,相互合作,而张肖虎的有效组织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张肖虎曾先后与陆以循(小提琴家)、刘海皋(声乐家)、刘金定(女钢琴家)、李洪宾(男高音)、周乃森(黑管)、马道允(小提琴家)、叶正凯(理论),以及哈路巴(Chalupa,奥藉小提琴家)、劳伦斯(V.F.Lorens,俄藉小提琴家)、斯特恩(S.Stern,德藉小提琴家)、波修(T.percu,波兰藉长笛家)等中外音乐家一起,开办私立“天津音乐专修院”“青年会音乐专修科”“天津音乐学校”等音乐教育机构。通过其直接教学以及组织的乐队、合唱活动影响,培养了许多优秀音乐人材。
张肖虎先生在他的艺术生涯中,倾毕生心力与才智,求索、耕耘、开拓、创造,为我国音乐教育事业和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李光羲(1929年11月15日-2022年3月13日),男,又名李光曦,[祖籍](https://baike.so.com/doc/6001012-6213988.html" \t "https://baike.so.com/doc/_blank)天津。 我国著名抒情男高音歌唱家、歌剧表演艺术家,中央歌剧院国家一级演员,享有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有着歌坛常青树的美誉。1989年获"首届金唱片奖"、"建国四十年优秀歌曲首唱奖"、"改革十年优秀演唱奖"等。
1955年,中国上演第一部西洋歌剧《茶花女》,李光羲在其中扮演男主角阿尔弗雷德,一剧走红。又主演了歌剧《货郎与小姐》。在 1964 年《东方红》中演唱了《松花江上》,还有《太阳出来喜洋洋》《牧马之歌》《延安颂》《红日照在草原上》《祝酒歌》等众多脍炙人口的作品。
2015年2月17日,参加2015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表演开场节目《四世同堂合家欢》。
2019年2月4日,2019年央视春晚,李光羲与[郭淑珍](https://baike.so.com/doc/5617891-5830506.html" \t "https://baike.so.com/doc/
李光羲的演唱风格独特,为中国歌剧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作品深受观众喜爱,在国内外都有较高的知名度,对后来的声乐学习者和演唱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于淑珍(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阜城县,原籍河北省东光县,中国内地女高音歌唱家、歌剧演员、国家一级演员.
1956年,在天津职工业余会演中初露才华,之后调入天津歌舞剧院。1959年起,相继主演《向秀丽》《刘三姐》《洪湖赤卫队》《江姐》《宦娘》等民族歌剧。
1963年,灌制唱片,收录了《新剪窗花》《李双双小唱》等歌曲,并获得首届中国金唱片奖。20世纪70年代起,开始独唱。1979年,为电影《甜蜜的事业》配唱插曲《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之后发行歌曲《泉水叮咚响》,并凭借这两首歌曲分别在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举办的全国优秀群众歌曲评奖中获奖。
20世纪80年代,凭借歌曲《扎风筝》再次获得中国唱片总公司金唱片奖。
1982年,在天津举办个人演唱会。1983年,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84年,参加春节晚会,演唱《滦水香茶斟满杯》《月光照着太湖水》等曲目。2017年,参加央视《艺术人生》节目。2018年1月,参加“百花迎春——中国文学艺术界2018春节大联欢”。
2019年2月4日,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唱歌曲《我和我的祖国》。
于淑珍的演唱风格清新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中国民族声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天津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深受观众的喜爱和尊敬。
沈湘(1921年11月11日-1993年10月4日) [4] [6],出生于天津市 ,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5%9C%A3%E7%BA%A6%E7%BF%B0%E5%A4%A7%E5%AD%A6/1627822?fromModule=lemma
1940年开始,沈湘先后在[燕京大学](https://baike.baidu.com/item/%E7%87%95%E4%BA%AC%E5%A4%A7%E5%AD%A6/198383?fromModule=lemma
1944年,沈湘因拒绝为日本人演唱被校方开除。同年在[上海兰心大戏院](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8A%E6%B5%B7%E5%85%B0%E5%BF%83%E5%A4%A7%E6%88%8F%E9%99%A2/3766361?fromModule=lemma
1947年,沈湘放弃出国深造的机会,立足于国内的声乐教学,应邀在北平师范大学音乐系任教 。
1949年,他又兼任北平艺专音乐系、燕京大学音乐系声乐教员,随北平艺专音乐系并入当时在天津的中央音乐学院 。
1956年,沈湘在第一届全国音乐周中担任[大合唱](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4%A7%E5%90%88%E5%94%B1/8463144?fromModule=lemma
1958年,在歌剧《[黑桃皇后](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91%E6%A1%83%E7%9A%87%E5%90%8E/2056?fromModule=lemma
新中国成立后,他频繁地参与各种重要的外事和国事演出,并成为首位在中南海演唱《[黄河颂](https://baike.baidu.com/item/%E9%BB%84%E6%B2%B3%E9%A2%82/15839464?fromModule=lemma
1950年,他开始执教于[中央音乐学院](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8%AD%E5%A4%AE%E9%9F%B3%E4%B9%90%E5%AD%A6%E9%99%A2/161066?fromModule=lemma
沈湘被誉为“中国的‘[卡鲁索](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D%A1%E9%B2%81%E7%B4%A2/1239137?fromModule=lemma
梅兰芳(1894年10月22日-1961年8月8日),名澜,又名鹤鸣,乳名裙姊,字畹华,别署缀玉轩主人,艺名兰芳, 清[光绪](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5%89%E7%BB%AA/558952?fromModule=lemma
梅兰芳8岁学戏,9岁拜[吴菱仙](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0%B4%E8%8F%B1%E4%BB%99/6422914?fromModule=lemma
梅兰芳在50余年的舞台生活中,发展和提高了[京剧旦角](https://baike.baidu.com/item/%E4%BA%AC%E5%89%A7%E6%97%A6%E8%A7%92/2553589?fromModule=lemma
2024年7月23日,“梅艺今辉——纪念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展”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出。
1915 年首次到天津献艺就是在东天仙茶园(民主剧场前身)。他与荣蝶仙合演《樊江关》,与王凤卿合演《御碑亭》,使天津观众第一次见识到这位 21 岁新秀的舞台风采。1916 年 9 月 3 日,他再来此园,首演由齐如山、李释戡专为他编创的《一缕麻》。
1917 年秋天,天津发生严重水灾,有人借机造谣骗钱,梅兰芳为破除迷信并帮助百姓,以水灾实事为由头,参考《搜神记》情节,编排出时装新戏《童女斩蛇》。同年,北京设立天津水灾急赈会,他带头响应义演,与俞振庭、王凤卿等联袂出演,一晚连演《黛玉葬花》和 6 本《雁门关》双出,还将所得收入全部捐献,个人又捐大洋 200 元。此外,1922 年天津南善堂、1926 年天津八善堂举办的义演中,梅兰芳也都应邀参加。基本上,只要是天津的义演,他必定登台献艺。
1936 年是梅兰芳艺术的辉煌时期,也是他在平津两地演出的鼎盛时代。当年盛夏,他相隔四年再有北方之行,先于北平露演,天津各家报纸连续刊登其演出活动消息,掀起“梅兰芳热”。之后他来到天津,自 10 月 17 日至 11 月 10 日共演出二十五场,场场客满。
梅兰芳还曾两次访问天津南开学校。第一次是在 1924 年 10 月,他应邀到南开学校演出《霸王别姬》,并与学生们进行了亲切交流。第二次是在 1936 年 11 月初,在中国戏院演出期间,又到南开学校做了一次题为“京剧艺术”的演讲,介绍京剧艺术的特点和魅力,并回答学生们的问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天津平安电影院改建为天津音乐厅,“梅兰芳舞台艺术电影周”在天津音乐厅举行了开幕仪式,梅兰芳在津弟子丁至云出席。会后放映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片《游园惊梦》。电影周期间还放映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等影片。
李德伦(1917年6月6日—2001年10月19日),出生于中国北京,中国指挥家。
1940年考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大提琴与音乐理论 。1946年,任延安中央管弦乐团指挥。1947年,指挥中央管弦乐团首演了《兰花花》;同年,指挥了话剧配乐《解放了的堂·吉诃德》。1949年初,在清华大学指挥演出了《晚会》《森吉德玛》《胜利进行曲》。1956年,参加了第11届“布拉格之春”音乐节,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出。1958年,指挥中央乐团举办音乐会 。1959年,指挥捷克斯洛伐克国家交响乐团演出;同年,指挥赫尔辛基市交响乐团演出;同年,在人民大会堂指挥500名乐手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团演出 。
1973年,指挥乐团为[基辛格](https://baike.baidu.com/item/%E5%9F%BA%E8%BE%9B%E6%A0%BC/416512?fromModule=lemma
李德伦的童年,正赶上军阀混战。在那个战乱的年代,先后几次搬家,去过天津、长春、哈尔滨也回过河北老家,1925年由于父亲在天津做“长芦缉私统领”,全家搬到了天津。
在断断续续的求学生涯中,天津西开小学是小德伦第一次正式到学校念书。在天津,他学会了注音字母,在音乐课上学会了边唱边演的《麻雀与小孩》。这段时期虽然只有大约一年的光景,但对童年的李德伦来说,却是很重要的经历。他第一次走出了四合院,第一次上了学校,见到了外面的世界。
离开天津后,童年时期的李德伦没有再进小学,于是父亲又把天津老师的弟弟聘来继续教书。这位天津刘姓的先生,教学活泼得体,让晚年的李德伦仍然记忆犹新。
李德伦后来又数次到过天津,“九一八”事变后,又在天津住过一年。晚年的李德伦撰文回忆“在天津看过舞剧《莎乐美》,这也我最早接触的欧洲舞剧”③,“一般地说,经过了五六十年的悠长岁月,许多经历年湮日久,多半支离破碎,唯独这几件小事,永远珍藏在我记忆深处”。
自1985年天津交响乐团成立以来,李德伦曾多次来到天津并与乐团合作,演出了多场极具纪念意义的音乐会。
李昂,1896生人,号昂子,浙江诸暨人,近代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曾任燕京大学音乐学院管弦乐系主任。
1951年,李昂被调往天津刚刚建立的中华音乐学院,担任管弦系教授。他烧烧业业,坚特教书育人,关心学生成长。李品同时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因究法起草委员会顾问,负责参与起草我国的第一部《先法》。他还多次前往北京,在国宴、接待外宾等场合演奏大提琴。周恩水总理就很欣赏李昂的琴技。
1956年,李昂出版革命回忆录《蓝色琴弦》,周恩来总理亲自题词:“德艺双馨的人民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