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仁-为学说核心 礼-为伦理规范 中庸-为思想方法
仁:做人、处理人际关系和治国的方法(爱人,克己复礼,行恭宽信敏惠)
礼:遵守并维护相应的道德规范和政治制度(君礼、臣忠、父慈、子孝、弟悌)
孟子“性善说”: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与生俱来是仁义礼智四美德的萌芽 说明人性本善 君主应行爱民的“仁政”
荀子“性恶说”:认为“目好色,耳好声”是源于人的生理需求的“天性”任其发展会物欲横流泯灭廉耻 主张“化性而起伪”“制天命而用之”。
老子:道-根本范畴 无为不争-处世原则 绝仁去智-社会历史观
“道”是生成世间万物之根。“无”生“有”“有”生阴阳,阴阳生万物。
“道”为人类社会提供法则。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辩证法思想:柔弱胜刚强,无为而无不为,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兼爱:不分等级的彼此相爱 可以解决天灾人祸和民众疾苦;
非攻:反对战争 (荒废农耕 消耗财物 劳役人畜);
墨学的命运:当时与儒学并称显学,影响极大。秦汉以后后继无人,接近近代“民主、平等、博爱”的观点太超前,不能见容于当世。
法:法者为治之本,法必明令必行,刑无等级,不因功减刑;
术:君驭臣之权术,辨忠奸别功过,因任授官,循名责实;
战国时的显学 多国因变法而强 是秦朝统治的政治理论。
名家:公孙龙和惠施,专门研究“名”与“实”的关系(逻辑学);
农家:许行,鼓励耕桑,兴修水利,改进技术,提高粮产量;
杂家:吕不韦,试图“兼儒墨、合名法” 融百家为一体;
兵家:孙武、吴起、孙膑、司马穰苴,研究战争规律和制胜谋略,代表作《孙子兵法》以深邃的哲思和精妙的谋略为后世立法。七书:《孙子兵法》 《吴子兵法》 《六韬》 《司马法》 《三略》 《尉缭子》《李卫公问对》。
董仲舒对孔孟学说进行加工改造,主要做了三项工作:
(1)兼容各家思想于儒学 —— “深察名号”“三统说”,以刑罚辅助德教;
(2)用“天人感应”说解释儒学,“天人感应”论使儒学神学化。
(3)将儒学的伦理规范化简为“三纲五常”推向全社会。
“天人感应”论后与谶纬迷信相结合,成为思想界的逆流。魏晋玄学和佛教禅宗对之发起冲击,融合走向宋明理学。
朱熹承袭程颐,成为理学集大成者,其理论称为“程朱理学”;
陆九渊承袭程颢,再传至明代王阳明完成,称为“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核心观点是“理一分殊” “理一”是天地之性 “分殊”是气质之性,天理决定人性善,但“气”有清浊,人性就善恶相杂了。天理是根本规则,人欲是饮食男女,当存天理而灭人欲。
春秋时有六顺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五伦: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春秋时有六顺六逆: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贱妨贵、少凌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
五伦:君懿臣恭、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
2.“忠孝”是三纲五常的核心——三纲 “以孝为基 以忠为首”
秦废分封立郡县,“家国独立,忠孝分开”忠失去基础;
大一统的国家需要新的忠君理论 以维护皇权和国家安全
儒学维护《周礼》,主张“修齐治平”,化孝为忠,先忠后孝。
“男尊女卑”观念:产生于父系社会,加强于男耕女织的生产分工。
女子不能继承家产,不能参与社会工作,终身依附男人。
三从四德: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德、言、工、容;
七出:不顺舅姑、无子、淫佚、口多言、嫉妒、恶疾、盗窃;
其它不幸,终生守寡,族内转房,典作人妻,为奴为娼。
孟子提“仁、义、礼、智”,董仲舒加“信”,构成五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