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表姐拿着球边往头顶上抛边说"看我多厉害",桐桐也照做、照说;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没有是非观念,桐桐模仿时还不会鉴别小表姐行为的好坏,照单全收。好在这些模仿的行为都无关紧要,所以我也就任由她。如果涉及习惯或者原则性的问题,我就要适当介入,进行引导了。
和小表姐一起爬滑梯,表姐爬大的,桐桐爬小的。没想到小的她也爬不好,爬着爬着一下子从滑梯上摔了下来,"掷地有声"。谁知,她竟然没哭,而是看了看小表姐,爬起来拍拍手上的灰,继续跑去玩了。
桐桐不算是坚强的孩子,以前只要摔倒了,都要跑到我面前抹两把眼泪,撒一下娇。可跟小表姐在一起,却一改往日的娇弱,变得坚强勇敢起来。可见孩子面对同伴时,行为会不自觉地相互参照,进行调整,确保自己在同伴的眼中是最好的。
桐桐把玩过的电话顺手放在旁边,小表姐看她不玩就跑去拿,结果她立马哭闹着跟小表姐要,小表姐只好还给她。奶奶看见了,就找了另外一个电话给小表姐。小表姐于是默默玩自己的电话,不搭理桐桐。
没过一会儿,桐桐开始向小表姐"示好":"姐姐,我们来打电话,好吗?"说这话的时候,她的眼角还挂着刚才哭闹时没擦干的泪珠呢。
桐桐挂着眼泪的"示好",实际上是学习调适自己情绪的过程。她从小表姐默默玩手机的情形,感受到了小表姐有些不高兴,所以想打破这一"僵局"。通过同伴的反应,孩子会逐渐体验到自己哪些行为是受欢迎的,哪些行为是不受欢迎的。
桐桐自我中心的倾向特别明显,有时候看到小表姐玩什么,就非要小表姐让给她,不让就哭闹:"不许姐姐拿!""那是桐桐的!"哭得梨花带雨。可是真等到小表姐让给她,她又不玩了。
显然,这个时期的桐桐还不明白交往中需要分享与合作,在自我意识支配下,她把自己当成了伙伴关系的中心,希望事事以自己的意志为转移。
就跟成人交往一样,孩子跟同伴的交往也是个技术活,需要不断学习和调整。刚开始出现的各种"不和谐"非常正常,如果因此而给孩子定性,认为孩子"自私",或者担心孩子"学坏"而阻止孩子交往,会让孩子错失学习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