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喜事,从何而来?影片《秋喜》给我们带来的就不仅仅是一般的喜庆了。建国六十年来,有太多的事情值得回味,而这些事情就从那一刻开始了――"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是庄严的,是隆重的,是可喜可贺的。
电影大多是有故事的,就像人一样。《秋喜》的故事并不繁杂迷离,一开场我们大概猜测到人物的善与恶。晏海清在街道上观察自己家里拿来的提箱有没有被饭馆的伙计送抵饭馆,夏惠民正在和同僚吃饭,提箱里是有炸弹的。就这么多,我们可以很直接的感受到,潜伏与反潜伏对抗母题的精彩故事已经上演。晏海清走到一家店铺所到广播里传来那句庄严的宣告,神情由一开始的紧张严肃转为庄重激动。镜头由全景到近景再到特写,尤其是到特写的时候我们能坚决的肯定他就是正义者,党的潜伏者。而当店铺老板因为播放该广播被兵直截了当的杀害。因为枪响。此时的场面一下子回到了饭馆。夏惠民听到意外枪声而匆忙跑出后炸弹爆炸,他逃过一劫而宣告晏的计划执行失败,故事也就是在这里开始了进一步加快节奏。一开场叙事节奏就如此之明快,可以说是典型的好莱坞商业片式开头,完全切合了时下电影观众的欣赏习惯――视听刺激与奇观体验的期待。这些变化正是孙周导演追求主旋律题材的通俗化的匠心独具,或者说是导演艺术想法的商业化体现。
导演在对自己评价时归结了这样一句话:"我比较任性,只想拍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就这句话,就这么听似平凡的表达,很容易让人联想很多。正如看了红色经典影片,突然闪现的想扛一下童年向往的红旗的念头。毋容置疑,孙周导演的《秋喜》完成了其由文艺片向商业片的转型探索。正如媒体给出的评价:一部不错的文艺特色的商业片。不闻众说纷纭,只管运筹帷幄,我们只要有欣赏的愿望,艺术就有实现价值的可能。
说到电影的节奏,顾名思义,"节奏"就是故事情节的节拍快慢。影片的节奏除了故事本身或者说剧本安排的情节变化有快慢之外,场面调度和镜头的运动无疑便成了另一看点。当我们把目光重新投放到电影画面时,无不为天空、房屋、小桥、流水、渔民百姓等这些主要造型对象组合在一起后的气氛所感染,无不为西关大屋、骑楼、茶楼、艇仔粥、海珠大桥等这些视觉画面中的主色调所震撼。观众似乎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了建国年代的沧桑广州,看到了在黑暗独裁统治下的民不聊生以及上层官僚的纸醉金迷,看到了在全国解放的磅礴大潮中无可阻挡的希望与活力,看到了在蒋家王朝濒临覆亡时的苟延残喘,看到了真正谍战大片的潜伏和反潜伏,种种这些都在画面的精心设计与镜头的灵活运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开场给的广州天字码头,一片匆忙紧张的样子,足以显现大部分人的姿态,行走得如此仓促,头一个个低着,只有军队大仓库走出来整齐的队伍还依旧维护着所谓"党国"的一点尊严。拥挤的人群迅速地朝着那艘巨轮移动,他们要去台湾。一幅历史性的远景大画面,包容了丰富的信息,吐露了导演的语言,也彰显了电影的基调。
故事情节发展中的一些镜头,如晏海清在救了夏惠民之后给了安眠药使之好睡觉,如澡堂洗浴乘机到了办公楼,到夏的抽屉里拍摄阻挠计划略图,而此时的夏从佯睡中突然去办公楼,晏海清机智隐蔽,火速回家等。场面切换之快,给人以极强的视觉冲击,镜头调度之快,将紧张的偷图瞬间,走狗的灵敏反应与晏的技高一筹,以及脸部心理反应刻画入微。这些妙笔将观众的心率不断加快,电影由此推升到一个精彩的高潮。合理严密的逻辑,虽视听跳跃性强,仍不失清晰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