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2世纪)
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学经验,分上中下三品,以药性和主治为主
南北朝 梁(502~536年)
共7卷,在药物分类上首创自然分类法,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有名未用七类,记载了药物的性味,产地,采集,形态,鉴别等类容
唐代(唐代/659年/713~739年/741年)
载药数:256/850(增114)/227/692
药性论:论述了药性理论的著作,对君臣佐使及禁忌论述最为详细
新修本草:共54卷,新增药114种,有不少外国输入药物,如安息香等,本书由政府编辑颁行,是我国和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性质的本草著作
食疗本草:收集了既可以食用的又可以药用的药物138种,编成了《补养方》后经过他弟子张鼎增补89种,改名为《食疗本草》共3卷,是饮食疗法专著,体现了食药同源的思想
本草拾遗:补充《新修本草》漏载的药物,收载《唐本草》未载药物692种,将药物根据临床实践分为十类,为后世按性效分类提供了启蒙,根据药效提出宜,通,补,泄,轻,重,燥,湿,滑,涩等分类法
五代(907~960/不详/935~960年)
海药本草:共6卷,主载外国输入的药物
日华子本草:共20卷,对药性,功用,形态,炮制等记述甚详,也载不少新药,如延胡索,自然同,仙茅等
在《新修本草》的基础上重新增补而成,共20卷,新增药物14种,如地不容,胡黄连等,对药物的性味,形态,产地等增补了不少新内容
宋代(973/1057~1061年/1061年/1086~1093年/1116年
书名:《开宝本草》/《嘉佑本草》/《本草图经》/《证类本草》/《本草衍义》
作者:刘翰,马志等/掌禹锡,林亿,苏颂等/苏颂/唐慎微/寇宗奭
载药数:983(增133种)/1082(增99种)/780种/1746种(增628种)/502种
开宝本草:宋朝第一部官修本草
嘉佑本草:宋朝官修本草,共20卷,该书取用了为编《本草图经》而征集的素材,二书各自有分工,互相呼应
本草图经:我国第一部药物图谱,绘图933副,共21卷,药图为我国最早的版印墨线药图,图的绝大多数为实地写生绘制,原书早已失传,但其药图930余幅及文字说明仍存在于《证类本草》之中,为现今本草考证的重要参考书之一
元朝(1127~1135年/1312年/1321年)
明朝(1406年/1505年/1397~1476年/1566年/1593年/1598年/1622年
书名:《救荒本草》/《本草品汇精要》/《滇南本草》/《本草蒙筌》/《本草纲目》/《药鉴》/《雷公炮制药性解》
作者:朱橚/刘文泰,施钦等/兰茂/陈嘉谟/李时珍/杜文燮/钱允治
载药数:414(新增276种)/1815种(增48种)/458种/786种/1892种/137味/335
救荒本草:以救荒之用为宗旨,侧重农学,植物学,共4卷,载野生植物可供食用者414种,画有图形,述其出产,苗,叶,花,子,性味,食法
本草品汇精要:明代唯一的官修大型综合性本草,现存残卷,
滇南本草:现存古代地方性本草著作中较为完整的作品,为研究云南地区药物的重要历史资料
本草蒙筌:主要论述药物的产地,鉴别等,书前有著者自序,注意道地药材,对各药的制法也记述详细
本草纲目:本草学集大成之作,全书按药物自然属性,自立分类系统,为自然分类的先驱,17世纪初,该书传到国外,
药鉴:主要论述药物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清代(1674年/1691年/1694年/1761年/1757年/1765年/1769年/1833年
书名:本草崇原/新编/备要/得配本草/从新/纲目拾遗/求真/述钩元/害利
作者:张志聪/陈士铎/汪昂/严西亭,郑金生/吴仪洛/赵学敏/黄宫绣/杨时泰/凌奂
载药数:233(附56)/272/460/7种/720种/921(新增716种)/521年/684种
本草崇原: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作崇原之论
本草新编:对药物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等见解独特
得配本草:详述各种不同药物之间相互配合应用
本草述钩元:以性味,采摘,鉴别,主治及临床配伍为主
民国(1928年/1930年)
增订伪药条辨:对药品的鉴别,采集,炮制等进行了切合实际的论述
药物出产辨:产地记载详细,为现代道地药材的研究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