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血液组成和理化特性
血液的理化特性
血浆渗透压
渗透现象--不同浓度的溶液被隔以半透膜时,水分子可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移动的现象
渗透压--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对水的吸引力(与数目呈正相关)
晶体渗透压---无机盐,小分子有机物--细胞内外水平衡
胶体渗透压---血浆蛋白---血管内外水平衡(肾病、肝病患者水肿)
等张溶液:是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和大小的溶液 实际指由不能通过细胞膜的溶质形成的等渗溶液
血浆的PH值
PH:7.35-7.45,血浆内的酸碱缓冲物质:NaHCO3,H2CO3
生理性止血
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
血管收缩
缩血管物质的作用(5-HT、TXA2、内皮素等)
血液凝固
现象: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
本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于其中,形成血凝块
凝血因子
FⅡ、FⅦ、FⅨ、FX、FⅪ、FⅫ、 FXⅢ和前激肽释放酶都是丝氨酸蛋白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
除FⅢ(组织因子TF)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于新鲜血浆中,多在肝脏合成。FⅡ、FⅦ、FⅨ、FX的生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依赖vitK的凝血因子)
凝血的过程
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相继激活而生成的凝血酶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
外源性凝血途径
指来自于血液之外的组织因子暴露于血液而启动的凝血过程,又称组织因子途径
体内生理性凝血机制
凝血是一系列酶解激活过程,每步酶促反应均有放大效应
缺乏Ⅶ、PK或HK的人,几乎无出血症状,而缺乏Ⅶ 的人会产生明显出血症状,提示外源性凝血途径在体内生理性凝血过程起关键作用
Ⅶa-Ⅲ复合物可激活Ⅸ加强内源性凝血过程,维持和巩固凝血过程。
血液凝固的负性调控
细胞抗凝系统(血管内皮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可清除进入血液循环中的活化的凝血因子
体液抗凝系统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灭活丝氨酸蛋白酶 主要有抗凝血酶,与肝素结合抗凝作用↑2000 倍
蛋白酶C系统---灭活FX,FⅧa、 FⅤa (限速凝血酶原的激活)
促进纤溶酶原激活物的的释放
TFPI---外源性凝血途径的特异性抑制物(负反馈抑制)
肝素---生理情况下血浆中含量甚微
↑抗凝蛋白质的抗凝活性
刺激血管内皮→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
↑PC活性,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维蛋白的溶解
生理意义:生理性止血过程中的止血栓能随时溶解,使血液保持液态,保证血流通畅
血型与输血原则
血型
凝集素: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性抗体
红细胞的凝集反应:将血型不相容的两人血液滴加在玻片上并使之混合,可引起红细胞凝集成簇
Rh血型
抗原:人类RBC膜上有C、D、E六种抗原,以D抗原的抗原性最强
临床意义
Rh血型不合引起输血溶血:RH阴性者不能接受Rh阳性者血液
Rh阴性者第一次接受Rh阳性的输血,由于其体内没有Rh抗体,故不会发生溶血反应,但会刺激RH阴性者产生Rh抗体,当再次输入Rh阳性血后,即会产生溶血反应
新生儿溶血
一个Rh阴性血型的母亲,第二次怀有Rh阳性的胎儿时容易出现胎儿溶血症,为什么?
输血原则
如果主侧不发生凝集反应、次侧发生凝集反应,可少量缓慢输血
血细胞形态和生理
红细胞生理
红细胞的数量和形态
无核,双凹圆碟形,直径7.5-8.5微米,厚约1微米
血红蛋白:120-160g/L(男);110-150g/L(女)
血红素可结合一分子O2,珠蛋白由四条多肽组成,可以结合4分子O2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与功能
可塑变形性
影响因素:1、表面积与体积之比(正相关)2、红细胞内的黏度(负相关) 3、红细胞膜的弹性(正相关)
悬浮稳定性
红细胞叠连:1、连促性叠连:纤维蛋白原、球蛋白、胆固醇2、抑制叠连:白蛋白、卵磷脂
渗透脆性
临床意义:如遗传性球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脆性变大 巨幼红细胞贫血患者其脆性减小
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
红细胞生成所需要的原料
维生素B12:含钴分子,钴胺素缺乏时,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多谷氨酸盐可参与DNA合成
红细胞的功能
酸碱物质的缓冲功能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 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 KHCO3/H2CO3,K2HPO4/KH2PO4
白细胞的生理
嗜碱性粒细胞和嗜酸性拉细胞与变态反应的发生与调节有关
血小板的生理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
收缩:在Ca2+作用下其内含蛋白收缩→血凝块收缩→挤出血清成坚实血栓
血小板聚集的激活剂
生理性致聚剂:ADP、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胺、胶原、凝血酶、TXA2等
流速慢,红细胞叠连或聚集,黏度增加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1.9%的尿素溶液是等渗溶液而非等张溶液(低张)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贫血:指外周血液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血沉愈快,表示悬浮稳定性越小 血沉快慢与红细胞无关,与血浆的成分变化有关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内因子、叶酸、维生素B12不足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若将正常人的红细胞置于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血浆中,红细胞也会发生叠连而沉降率加速,而将红细胞沉降率快者的红细胞置于正常人的血浆中,则沉降率正常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血液中98.5%的O2是以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的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存在的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把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主侧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进行配合试验,称为交叉配血次侧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FXa-FVa-Ca2+-磷脂复合物即凝血酶原酶复合物PT---凝血酶原思维导图模板大纲
低分子肝素只能与抗凝血酶结合,较强抗凝效果,出血等副作用少思维导图模板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