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年间,李贽继承和发展了泰州学派王艮、颜山农、何心隐、罗汝芳等人的哲学思想,提出“童心说”。什么是“童心”?其云:
夫童心者,真心也。若以童心为不可,是以真心为不可也。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焚书》卷三《童心说》)
所谓“童心”、“真心”、“本心”,都是指人的自然之性。但是这种自然之性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丧失。人之所以会丢失童心,变得虚伪,就是因为道理、闻见使人逐渐学会掩饰自然本心,变得虚伪、世故。而失却真心,就会说假话,做假事,写虚假不实的文章:“童心既障,于是发而为言语,则言语不由衷;见而为政事,则政事无根柢;著而为文辞,则文辞为不达……”童心是指没有被传统文化教育扭曲的与生俱来的自然人性。
李贽标举“童心”,则是要打破理学教条加于人性的枷锁。从理论基础上看,李贽强调自然人性论,亦在一定程度上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佛家主张众生平等,众生皆具佛性,李贽认为人性即佛性。
但李贽童心说所主张的自然人性论与道家、佛教的自然人性论有着实质性的区别。在明代官方的意识形态是程朱理学,至正德、嘉靖以后,理学的正统地位虽未改变,但理学的信仰危机却日益深重。在这种背景下,李贽反对权力话语下的闻见道理。
另一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的兴起,李贽赋予了自然人性论新的内涵。李贽强调的是则是,要顺应普通人的的自然要求,使物质生活和精神更加丰富。童心源于“百姓日用”,人的生存发展的一切物质、精神的需求都是人的“本心”即“童心”。而百姓日常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追求,都是天经地义的,尤其是所谓“好货”,即“治生产业”的物质生活,则反映了市民阶层发展工商经济的要求。总之,理学的禁欲主义,目的在于禁锢人心,消弥人情与个人意志,以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李贽的“童心”说则启发人们意识到自己的自然本性,认识到自己在精神、物质上的一切自然要求的合理性,鼓励人们大胆地去追求个性的解放,追求自己人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