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识记:论著
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论著《野性的思维》、《神话学》、《结构人类学》;
巴尔特的主要论著《写作的零度》、《论拉辛》、《符号学原理》、《s/z》、《恋人絮语》;
巴赫金的主要论著《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拉伯雷的创作以及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的民间文化》。
11.2领会:索绪尔语言学的几对基本概念:语言与言语、能指与所指、历时与共时。
【共时性】索绪尔提出的语言学概念,又译为“同时性”,与“历时性”相对应。对语言的共时性研究,是注重语言的结构系统、音义关系、即相对稳定的深层特质。文论中的“共时性”意识,后来在 20 世纪的形式批评中得到了集中体现。
【语言学范式】“范式”是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到的一个词汇,“语言学范式”是从语言学规则和思想出发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
11.3领会:皮亚杰对“结构”的三个基本概括:结构具有整体性、转换功能和自我调节功能。
11.5领会: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神话学:以二项对立原则解析俄狄浦斯神话。
11.6领会:巴尔特论“写作的零度”和叙事作品分析的三个级次:
“写作的零度”:即零度风格,它体现为对作者主体性的遮蔽。巴尔特又指出,言语与文体两者从两个维度制约了作者的创作。
【阅读代码】罗兰.巴尔特提出“阅读代码”,认为读者在阅读活动中是通过语言学式的不同“代码”来贯通情节,并以外部世界作为参照。
11.7应用:托多洛夫论叙事时间、叙事体态和叙事语式:
叙事时间:作品讲述的时间对事件时间的压缩和延伸;连贯、交替和插入。
11.8领会:洛特曼对文化史的符号学研究:中世纪结构和启蒙型结构。
11.9应用:格雷马斯的六个行动位模型和“符号矩阵”:六个行动位:主体、客体、发者、受者、对手和助者;“符号矩阵”:x、反x、非x、非反x。
11.10应用:普洛普论民间故事的31种功能和四个基本法则:“功能”即“人物的行为,服从人物行动意义的行为”;各种神话和民间故事内容上有差异,但可以找出共同的功能。普洛普归纳出31种功能,并认为任何一个故事都会有31种功能中的某几种。四个基本法则:
(1)人物的功能是故事里固定不变的成分,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
11.11应用: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的主要观点: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中主人公意识的独立性,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巴赫金借用音乐学中的术语“复调”来说明这种小说创作中的“多声部”现象。
11.12领会:巴赫金狂欢化诗学的主要内容:
(3)消除诗学研究的封闭性,加大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开放性,寻求各种文学因素的融合。
补充
【符号与象征】克里斯托娃在 1974 年的《诗学语言的革命》当中,将“符号”和“象征”予以区分。她认为:在希腊文的意义上理解“符号”,即有“独特的标志、线索、引得、证明、形象化”等等含义;因此“符号”是与意指过程密切相关,从而对体现着等级权力的“象征”具有颠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