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自20世纪八十年代起步,随着票据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票据市场的活跃程度也日益增加,主要表现在参与主体数量迅速增加,中小商业银行积极介入票据市场。票据二级市场流动性提高,票据周转次数增加,进而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票据市场。
票据地震过后的江浙沪一带,表面上商业银行在与票据业务相关的承兑、直贴、转贴三大环节上直接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银行票据收、发量萎缩,实际转贴利率涨幅更是一度达到15%至20%。不过,据中国票据网数据显示,在7月10日票据案爆发后,7月16日至7月20日的一周时间内,回购报价164笔,报价金额2082亿;转贴报价441笔,报价金额1956亿。
据数据显示,回购报价30天、60天、90天、120天、150天、180天最高分别为4.3、4.08、4.25、4.2、3.90、4.49;最低为3.14、3.45、3.68、3.88、3.72、3.98。转贴报价最高为5.55;最低则为4.1。
报价机构方面,股份制商业银行回购和转贴报价最为活跃,报价金额分别为827亿、1047亿,占总报价40%、54%。需要提及的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因成立时间相对较短,机构网点明显少于国有银行,在现有的金融法律框架下,资金来源单一,主要依靠对公存款资金,而增加对公存款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是做大票据业务,通过票据承兑、贴现后吸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金,可倍数增加存款或“创造存款”,从而使得票据业务成为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资产负债规模进而增加收益的主要手段。
票据回购报价方面,主要以逆回购为主,报价金额1712亿,占总报价82%;而转贴报价则以卖出为主,报价金额1315亿,占总报价67%。
总的来看,票据回购报价最大行政区为黑龙江,报价金额460亿,占总报价22%;转贴报价最大行政区为浙江,报价金额共294亿,占总报价15%。究其原因,单从地域性原因分析,伴随着票据监管力度的加大,各机构提高了对票据承兑和贴现环节中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查标准,许多机构减少了票据业务的交易量,部分机构甚至暂停了票据操作,直贴环节的限制及信贷规模的富余直接导致江浙一带利用票据转贴现来创造利润点。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转贴现恰好对冲了一部分富余规模,从而规避了票据直贴的风险,虽然通过票据转贴现获得的收益空间相对缩窄了。
而就黑龙江作为一周内回购报价最大行政区这点来看,因为特殊的地域性原因以及会计原则的历史原因,直贴行持有大量票据并寻找转贴的银行,此外,对部分信贷规模压力不大的机构而言,长时间持票并非良策,利用回购方式或可较大提升资金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