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着“经营之神”美誉的王永庆既是台塑集团的缔造者,也是一个从衣衫褴褛到亿万富翁的台湾本土神化的缔造者。
王永庆出身贫寒,据他自己回忆,他很小的时候,就跟着母亲外出去捡煤块和木柴,希望换点零钱,或者用于自己家里烧火做饭。童年的王永庆常常饥一顿饱一顿,有时他饿极了,只好偷偷地摘路边的番石榴吃。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之后,到台湾南部嘉义县的一家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个重要决定:自己开米店当老板。王永庆开米店的启动资金是他父亲向别人借的200块钱。
靠着王永庆的聪颖和勤劳,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又筹建了一家碾米厂。通过经营碾米厂,王永庆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巨变。
1954年,王永庆与他人合作,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1957年台塑建成投产。在度过了最初的困难时期之后,台塑迅速风生水起,很快发展成为台湾企业当中的王中之王,成为拥有多家下属企业的企业集团,旗下企业包括台湾塑胶公司、南亚塑胶公司、台湾化学纤维公司等9家。
上世纪80年代,台塑集团的鼎盛时期,台塑集团年营业额占台湾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5.5%,与台塑集团有着生死存亡关系的上下游企业超过1500家。考虑到台湾地区地域狭小,资源有限,王永庆还积极在东亚及北美洲地区投资建厂。
作为台塑集团的创始人,王永庆身上有很多其他人所不具备的优良品质,例如勤俭、赏罚分明、既谨慎又大胆等。王永庆在古稀之年仍然坚持锻炼,精力充沛,每天工作近15个小时,对台塑集团运营的每一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王永庆非常节俭,他最爱吃的饭是家常卤肉饭。王永庆早上跑步穿的运动鞋,每一双总要穿上好几年。他看到用剩下的小肥皂片,总要搜集起来,粘在一起继续使用。台塑集团成本控制的能力常常让集团的合作伙伴感到钦佩。
不过王永庆在奖励下属的时候却出手大方,对于慈善事业他也从不吝惜金钱,去年四川汶川大地震的时候,他一次就捐款1亿元人民币。
正是由于王永庆具备这些优良品质,并且抓住了稍纵即逝的历史机遇,才能成为一代创业家,成为台塑集团的“经营之神”,其成就让其子嗣也只能是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