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德荪:我希望中国的高科技行业企业能抓住机遇去和传统经济结合产生一些思路和商业模式,把人民消费水平提高,然后再去谋略高科技产业自身的一些变革。
至于具体方式,历史上传统行业的发展和现在有很多IT产业时不太一样,当时没有这些技术和捷径,因此已建立起一个顽固的生态系统,很难改变,如果当时就有IT行业,也许可以不用走那么长的路。这里的关键是,高科技行业可帮助传统行业建立新的商业模式,如用更低的成本、更快的方式解决分销代理模式等。美国也是这样,因为已有很强的线下系统,发展线上销售系统就有一定阻碍。那么如果中国什么都没有时,新东西一出来,可能改变就完全不同。
我的意思是,中国IT产业可能要用不同商业模式,不能照搬美国,可能是一个完全不同的做法。这里的转型主要是商业模型的转型,不是科技,没有什么新科技,而是一个新想法。我还是鼓励把高科技和传统企业结合起来转型,利用外国科技转变中国传统企业的商业模式,这样传统企业就可以控制下游,把产品卖到中国。
现在,几乎所有中国IT都是在支持西方企业发展。如果中国有不同企业发展时,中国就可能有不同的IT企业,不同的发展机遇,而外国人也无法抢占这一市场。
《21世纪》:也就是“MadeinChina”向“MadeforChina”的转变。那为何是现在拥有了这一机遇而不是以前?
谢德荪:因为中国目前已有足够大的市场,这是一个重要前提。
你想中国有13亿人口,那我问你中国有钱人在其中有几个percent?如果是12%,那剩下来也约有1.6亿,而整个日本人口数就2亿,中国消费市场是不是很大?以前,中国没这个基础,一定要卖到外面,如果他们不买,就死掉了,因为自己没有钱,但现在不同了,所以中国要发展自己的市场。而另外,如果中国能用新商业模式帮助中国农民富裕,使他们也有消费能力,你再想想中国市场会有多大。
《21世纪》:您怎么评价以前中国“用市场换技术”的思路?
谢德荪:用市场换技术,这个思路在以前是对的,但现在再这样做可能就不对,中国现在已经有自己市场,不要再给人家,要自己开发自己市场。以前中国人多且穷,除了给市场,也没有什么可给。但现在再用这个思路不好,因为市场是最宝贵的。
《21世纪》:您怎么评价中国对自主知识产权的呼吁?
谢德荪:以前中国一直呼吁自主产权,我觉得不需要,最好办法是买人家东西,然后做自己的下游。
美国是传统产业和IT产业都发展得比较强,结合比较好,现在美国主要是要降低IT成本,美国在高科技产业发展时研发成本投入比较高,所以现在一直在试图降低IT行业成本,如把生产制造放到外面,不关乎核心机密的研发也放到外面等。目前,美国在全球科技竞争实力中还是NO.1,全球技术最多也在美国。但中国和美国不一样,因为中国人口非常多,所以不一定要从上游而可以从下游着手。
但是为什么中国当时会提这个?也有原因。通常想法是,市场是固定的,只要拿了知识产权就可以怎么样等;其次,中国为此支付的钱也很多,上游支付了大量成本而下游又给别人赚去利润,自己赚到的钱不多;再次,也不能从一开始就从控制市场开始抓,因为外国市场你不懂,中国内部市场此前又不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