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做完一项工作之后,往往喜欢寻找自己或他人之所以取得成功或遭受失败的原因。这就是心理学家探索归因问题的客观依据。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海德(Heider,1958)。他认为,行为的原因或者在于外部环境,或者在于个人内部。他人的影响、奖励、运气、工作难易等都是外部环境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环境,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可以不负什么责任。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都是个人内部原因。如果把行为的原因归于个人,则个人对其行为结果应当负责。罗特(Rotter,1966)对归因理论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控制点(locusofcontrol)的概念,并依据控制点把个体分为“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的人认为自己可以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功还是失败,都是由于自己的能力或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的,他们乐于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外控型”的人则感到自己无法控制周围的环境,无论成败都归因为他人的影响或运气等外在因素,他们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愿承担责任。
在海德和罗特研究的基础上,维纳(Weiner,1974,1992)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的探讨,发现人们倾向于讲活动的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同时,维纳认为人们的归因过程主要是按照控制源(locusofcontrol)、稳定性(stability)与可控性(controllability)三个维度来进行。根据控制源维度,可将原因分为内部和外部的;根据稳定性维度,可将原因分为稳定和不稳定的;根据可控性维度,又可将原因分为可控的和不可控的(不同译者翻译略有差异: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这张表格洞里乾坤。建议考生对于能力、努力、工作难度(任务难度,结合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三个因素对应于如何的三个维度。
一般而言,学生通常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因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等四个因素,而较少归因于身心状态或外界环境(Friezer,1976)。不过,在这四个因素中,研究者对教学过程中的能力与努力归因及其相互作用给予了更多的关注(Ames&Ames,1985;Ames,1990),认为努力与能力之间存在着一种补偿平衡,低能意味着必须更加努力,而努力又表示低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