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先在广东建了一个服装厂,以做OEM为主,但金融危机来临之后,能接的订单中,利润很可怜,只有2%左右,甚至一件毛衣只能挣1元,很多大单都不能接,一年到头算下来是亏本的。”马莉7月26日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
这种情况让马莉萌生退意,经朋友推荐,马莉选择了和一家拥有新型服装生产技术的企业合作。在转让了位于广东的服装厂之后,2009年,马莉拿着300万元来到天津,和那家企业联合建厂。
“运用了新型技术之后,服装的染色更为漂亮,也更透气,国外的客户对此非常感兴趣,尽管公司刚起步,但去年仍然接到了上千万元的订单,利润率在10%以上。”马莉表示。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表示,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除面临出口订单减少,还面对着原材料、劳动力和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的大幅上升,加上人民币汇率升高以及环保方面的约束,生产加工型企业已没有出路,必须通过提高技术含量、质量和原创品牌附加值,才能保持发展和拥有市场。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测算,1至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提高了21.49个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提高24.91个点,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提高18.91个点。
具有一定规模的纺织服装类企业,都认识到了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对于出口的重要性。
和马莉一样,江苏某大型纺织类上市公司同样依靠加强产品科技含量,在出口上保持着稳定的业绩。
该公司一位内部人士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公司历经2年研发成功的一种环保面料,在生产流程中无添加剂和燃料堆积,完全符合国际市场对环保的苛刻要求,而且产品质量控制得好,无色差,可使下游企业平均节约10%至15%的着色成本。一向挑剔的日本客户,现在把订单都给了我们。”
据了解,该公司的这条面料生产线只有8万吨产能,今年内通过扩产将达到13万吨。
“即便是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我们的利润率一直在10%以上,而且订单量没有减少。”上述该公司内部人士表示。
马莉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2009年刚到天津时,确实没想到技术革新能给自己的企业带来这么大的改变,从低端的OEM到有自己知识产权的产品,让自己对这个行业有了新的认识。
马莉所在的企业已经和一所高校合作,进行新面料的研发,“只有用新技术才能换来高价订单。”
据记者了解,原本以棉纺织品为主要产品的泉州宏远公司,加快了竹纤维、混合棉纺品的研发力度,大幅降低中低端产品的生产占比,使出口产品单价上升超过25%。
据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中心测算,1至5月,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价格指数同比提高了21.49个点,其中纺织品出口价格指数提高24.91个点,服装出口价格指数提高18.91个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