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国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强,国际间的各种贸易政策和壁垒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各种新型育种和种植技术的出现,也将是促进国际棉花市场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1)由于纺织配额的取消,中国、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纺织企业成为了纺织自由贸易的主要受益者。同时,其他的亚洲国家的进口量也出现了增长,最明显的是越南和孟加拉国。
(2)在未来十年,中国的纺织工业和棉花进口量预计会持续增长,但增速会远低于2001-加入WTO后的增速。但是,在未来的十年,中国的棉花进口量预计会占到世界增量的一半。
(3)巴基斯坦近年来已跃然成为了一个主要的棉花进口国,预计在下个十年巴基斯坦会成为世界第二大棉花进口国。然而,如果新的Bt(Bacillusthuringiensis)棉品种能够改进巴基斯坦棉花产量的话,那么其进口量可能会下降。
(4)直到数年前,土耳其的纺织工业通过值得骄傲的便捷对欧贸易获益匪浅(欧盟是土耳其的主要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市场)。然而,随着纺织配额的终止,使其竞争者也获得了以更低的成本较为顺利的通往欧盟市场。土耳其的棉花进口量已经呈现了下降,在未来的10年预计会继续下降。
(5)欧盟,日本,台湾和韩国等国由于纺织贸易改革或(和)国内更高的工资要求全都在稳步地减少其棉花进口量,同时这也驱使其将国内的纺织生产转向工资或其他成本更低的地区。
从上世纪90年代早起,前苏联的中亚国家就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棉花出口地区。然而,由于中亚国家政府的政策倾向于推动在纺织品上的投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纺织品的出口量远多于原棉的出口量,因此这也稍微限制了对该地区棉花出口量增长的预期。
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出口量在过去的十年中增长迅速,但是自从2006年以来,低的世界棉花价格和非洲金融共同体(非洲金共体)法郎(因为与欧元挂钩)的疲弱已经导致了西部非洲国家较低的棉花产量和出口量。非洲金共体14个成员国的棉花种植面积已经降到了1994年非洲金共体法郎贬值以来的最低水平。预计随着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和BT棉被当地棉花生产者的采用一些国家的棉花产量会出现反弹。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的棉花出口量预计在下个十年会增长愈1/3。
由于大面积采用转基因(包括Bt基因)棉花的缘故,印度的棉花均产量得到了很大改观,这也使得近年来印度的棉花产量和出口量出现明显的增长[4]。随着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的扩大和栽培实践技术的改进,印度棉花的亩均产量预计会继续增长。棉花产量的增加估计会促进印度国内纺织品的产量和出口增长。而且,印度的棉花出口量已经超过了那些撒哈拉以南非洲和中亚的国家,估计在未来的十年印度仍会保持这种排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