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倾销裁定、产业损害裁定以及因果关系裁定方面, Finger,Hall&Nelson(1982)以及Baldwin(1985)对产业损害裁定的决定性因素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他们最初提出了关于这一问题的分析框架, 将行政保护过程中的制度性特征以及各类政治经济变量作为影响产业损害裁定的因素。此后的文献基本上都是在同样的分析框架内, 利用二元回归技术来对产业损害裁定的决定性因素进行检验[1]。
Mah Jai S(2000)研究了国民收入波动、贸易平衡因素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倾销裁定的影响,他认为,贸易平衡因素是美国倾销裁定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政治因素对反倾销裁定的影响。Hansen & Prusa (1997) 从贸易的新政治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倾销裁定的影响因素,在比较了美国国内政治因素与经济因素对反倾销政策的影响后认为,特定产业集团更容易通过政治行动委员会的政治捐赠对倾销裁定结果产生影响,因此,在实际的倾销裁定中,政治压力比实际的经济损害更能影响倾销裁定的结果[3]。
Lee Kyung & Mah Jai S (2003)也从美国国内政治决策过程出发研究了宏观经济因素与政治制度因素对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倾销案例损害裁定的影响[4]。Aggarwal(2004)通过对99个国家1980—2000年的面板数据计算后认为反倾销裁定更容易受到政治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外, 她还研究了WTO对各国反倾销使用的影响,认为由WTO多边框架体制下自由贸易制度对国内产业的形成压力,促使国内的企业寻求有效的保护,因此WTO成立将导致反倾销事件的增加[5]。
Evans&Sherlund(2006)利用1980年至1995年美国反倾销案件的数据, 以反倾销税率为被解释变量, 在“保护待售”模型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益集团的政治压力对美国反倾销税裁定具有显著影响作用:如果一起案件的申诉者在政治上有组织,则该案件往往会被裁定较高的反倾销税率[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