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去年下半年以来,作为负责维护国内产业安全的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加大了对贸易救济案件的产业损害调查力度。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之下,中国国内企业的产业控制力在上升。”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7月10日接受本报专访时说,这一现象并未被外界所关注。
经济观察报:产业安全在中国是如何界定的?目前中国的行业中,是否存在产业安全的问题?
杨益:对产业安全的评估,有几个体系,也存在一些争议。有的从产业控制力来看,认为国内企业或国有企业占某个产业的比例大,产业就是安全的;有的则是从竞争力的角度评价,如果这个产业有竞争力就被认为是安全的。
我们认为,产业安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一个国家的各个产业发展和产业利益不受内部和外部因素破坏和威胁的状态。整体来看,中国的产业是安全的,但是部分产业和企业所面临的低价过量进口冲击也不容忽视。
事实上,入世之后,中国产业安全的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从去年来看,产业安全最大的威胁就是金融危机的冲击。我们的重点产业,都遭受了金融危机的影响,这是非常明显的。
杨益:全球金融危机对中国金融业本身影响不大。对中国产业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外部市场需求的减少、萎缩传导进来。总体来说是外向度比较高的产业受冲击大。按顺序来说,去年初的时候是纺织、轻工,到年中的时候,就是钢铁、石化产品。到去年三、四季度和今年年初的时候是电子信息产业、重要农产品和服务业等了。
从今年上半年来看,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作用还是非常明显的。首先应该是汽车,势头很好。到6月份,中国汽车市场应该是世界第一了。然后是钢铁、家电在内需拉动下有回暖迹象。
杨益:我们专门研究过跨国并购和产业安全,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们内资企业的控制力在增强。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很多的跨国公司财富正在缩水,中国的公司,主要是上市公司,虽然也缩水,但是比例小一点。这样,一个产业中内资企业的控制力反而在上升,这是大家都没有注意到的。
经济观察报:金融危机之后,反倾销反补贴这种案件的增多对中国的产业是否形成一定的威胁?
杨益:这个威胁是比较大的,维护产业安全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
金融危机下,一方面各国的需求都在萎缩下降,各国政府都出台一系列提振经济的措施,增加国内的需求。另一方面,为了转嫁危机,拯救国内的市场,贸易保护主义也在盛行。
表面上,各个国家包括二十国集团会议都表示要抵制贸易保护主义,很多国家也承诺不会出台贸易保护措施,但往往是会议刚刚结束不到几天,就纷纷出台了贸易保护措施。世贸组织7月1日发布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3个月内,24个国家和地区共出台了83项限制贸易的措施,是同期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作为世界第三大贸易体,中国是遭遇贸易摩擦的主要对象。去年全球有21个国家对中国发起了93起贸易纠纷,涉及到进出口金额是62亿美元。今年1—6月份,已经有15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了 “两反两保”调查60起,案件数同比上升了11%,金额达到了82亿美元,这个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涉案金额。
经济观察报:针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怎样的应对措施?
杨益:在这种情况下,运用WTO规则来维护产业安全、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非常重要。作为商务部调查机关,我们非常重视这方面的工作。
从应对来说,在宏观层面,加大了对应对工作的指导,同时也积极与相关的WTO成员,相关的国家和政府进行沟通和磋商。
企业自身在贸易纠纷中依法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另一方面,一些外国产品通过低价倾销冲击中国市场,对国内的产业造成了很严重的冲击和影响。从去年下半年以来,这种现象在增多。国内企业、行业协会要求维权,制止这些不正当行为的诉求也在增多。
所以去年下半年以来,我们加强了产业损害预警监测,加大了立案调查的力度。到现在为止,已经发起了9起反倾销调查和1起针对美国的反补贴调查。
中国长期遭受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反补贴调查,我们从1997年就制定了反补贴条例,今年6月1日公告立案的取向电工钢案是我对外发起的第一例反补贴案。该案涉及两个国家,对美国是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对俄罗斯是反倾销。另外,涉案金额也在增加,今年上半年发起的一起反倾销调查(对苯二甲酸),涉案金额达36亿美元。
经济观察报:现在这种敏感时期加大贸易救济调查力度,会不会被其他国家指责为贸易保护?
杨益:中国政府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我们的立案数增加,也是因为金融危机下这些不公平的贸易行为增多。
另一方面这是企业的诉求,他们有要求。作为政府机关,按照相关法律和条例规定,企业提出申请之后,符合反倾销的规则和反倾销条例的程序的,就可以立案调查。
相比而言,中国的调查机关运用贸易救济措施是非常审慎的。我们可以很自豪地说,从1997年办第一起案子到现在为止一共是59起反倾销案,还没有哪一起被对方诉讼到W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