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半年的调查,2002年11月20日,中国对冷轧普薄板、热轧普薄板、彩涂板、硅电钢、冷轧不锈钢薄板等5类钢铁产品实施最终保障措施,即中国对以上5类钢铁产品实施进口配额,超过配额的进口将可能加征高达23%的关税。
但是,这一保障措施被认为只保护了钢铁厂商,没有顾及家电企业的进口需求,因为加征关税的部分钢铁产品中国钢铁厂商无法满足需求,家电企业只能高价进口。
经贸委产业损害调查局接受采访的官员表示,调整是必然的,但如何调整将根据企业的反馈确定,而目前收到的很多。他没有透露调整的具体措施和时间安排。
中国海关发布的数据显示,自2002年11月20日实施最终保障措施以来,截至2003年1月1日,中国彩涂板的进口量已达23.7万吨,占关税配额总量的81%;从台湾进口的冷轧不锈钢薄板5.1万吨,占其相应配额量的49.9%;自非洲(不包括不适用保障措施的发展中国家/地区)进口冷轧不锈钢薄板2.6万吨,占其相应配额量的83.6%。
配额的紧张直接导致5类保障措施内的钢铁产品价格扶摇直上。例如用于家电面板、外壳的电镀锌价格在临保措施实施后与正式保障措施实施后各涨了约1000元,2003年1月价格已达6400元/吨,比一年前每吨涨了2000元。
无锡小天鹅透露钢材涨价使得其每台洗衣机成本上升50元,而小天鹅年产约200万台洗衣机。制造大家电为主的企业面临利润摊薄的局面,还有利可图,但对以钢铁占成本比例高的小家电制造企业而言已有生存之忧。格兰仕企业(集团)公司副总裁俞尧昌表示由于钢铁涨价导致公司自临保以来成本增加10亿元。日前该公司宣布其微波炉产品将涨价30%,而此前格兰仕的价格只降不升。
进口配额还可能造成国内钢材的垄断局面。一位不愿透露姓名和企业名称的家电业人士说:“临保措施前市场上确实存在国外钢材在低端钢材上恶性竞争的情况,用在建筑业的彩涂板就是一例。但是海关把建筑业的彩涂板和家电业的彩涂板都登记在一类里,这样把高端产品的进口也限制了。低端产品国内钢厂能满足需求,但高端产品只能依赖极少数厂家,例如高精度的电镀锌只有宝钢能生产。原来市场上有进口钢材在跟宝钢竞争,现在把进口钢材打跑了,宝钢说什么价就是什么价,1月底宝钢的钢材还要再涨价。”
“最可气的是其它钢厂不思进取,只求把库存的国家统一标准钢材卖出去,不理会每家企业对钢材的特殊尺寸需求,让我们去找宝钢或者去进口。可以说宝钢吃了肉,其他钢厂跟着喝汤。”这位人士说。
上个世纪80年代,由于家电业利厚,宝钢始终保证对家电行业的供应。2001年,汽车行业逐渐兴旺起来,宝钢逐渐把业务重点放到汽车企业上,2002年临保措施开始后宝钢明确向家电企业表示要转移阵地到汽车业,但又不愿意失去每个客户,对家电企业就采取“喂半饱”的策略。一个与宝钢关系甚好的企业表示,2001年宝钢能满足其电镀锌需求的80%,剩下的只能依赖进口,但现在40%依赖进口,就算提前一季度向宝钢订货,宝钢也只给一半。于是,家电企业的老总们在开源节流上达成无奈的共识,“找替代品。电镀锌不够用,用热镀锌替代。质量好的不够用,用次些的替”。
这次调整反映出中国在开放市场时同时需面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压力。钢铁产业是国家重要产业,并且承载着大量职工的就业,确实需要政府给予合理照顾。但政府还要考虑在制定反倾销政策保护某一个部门的利益时,如何不伤及其它产业或企业的利益。
外经贸部副部长龙永图在《财经》杂志2002年年终特刊上撰文评述中国该如何进行反倾销时,明确指出,“比如钢板,如果我们对某些类型的产品采取了反倾销或保障措施,对国内钢铁企业当然是个好事情,但对某些使用该产品的企业来说,则增加了沉重的关税负担。”他还曾在2002年一次讲演中提到这一问题的存在。外经贸部WTO法律顾问张汉林认为,这需要形成一个机制。对于“钢铁保障”事件的发展,张汉林认为还要进一步观察。
此外,政府机构的职能不统一,也是造成政策不够科学的可能原因之一。负责反倾销损害调查工作的产业损害调查局隶属经贸委,而同样负有应对反倾销职责的进出口公平贸易局却属于外经贸部,两个部门职能存在明显重叠。
目前,政府机构改革整体方案正在设计之中,但从经贸委与外经贸部内部流传的消息可以确定,以外经贸部为基础组建的“商务部”将会获得更大的企业管理权,从而有望将产业损害调查局与公平贸易局统一为一个部门,避免未来开展反倾销工作时重演“钢铁保障”事件。
华仕(北京)世贸事务咨询有限公司总裁马宇认为,这种调整本身是符合WTO贸易规则的。马宇同时担任外经贸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他向记者透露,合并完成后,由于部门之间功能重叠出现的分歧状况有望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