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内容】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举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盛大庆典。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一刻。场面气势恢宏,喜庆气氛热烈。毛泽东和其他中央领导神采奕奕,气度不凡,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红旗如海,天安门城楼金碧辉煌。
时任中国领导人,11位入画: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副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副总理董必武、郭沫若,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林伯渠。
【作品主题】《开国大典》油画,成功地表现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一庄严的历史时刻。作为历史画,不同于其他画种,它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表现事物的本质,既要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又要处理好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最后要被人民所接受和喜爱。《开国大典》绘画作品,不仅超越了以书写的语言对历史的红色记忆,更是以画语完成了多元的视觉想象:在红色记忆下,去重塑新中国。
1.构图上
作品为纵式构图,主次分明,毛泽东居画面主要位置,体现了领导全中国的核心之核心。
董希文创作《开国大典》油画作品,采用了一种表现派和现实派相结合的手法,艺术处理很大胆。草图上,除了毛主席侧身站立在画面中间,其他的领导人都站在左边大约三分之一的画面上,形成左实右虚相差悬殊的布局。从一般的构图规律来看,似乎失去了平衡。他特别担心画成大幅油画以后,不知将是什么效果。其次是构图上天安门城楼中间两根廊柱之间的跨度大大放宽了,和实际的建筑构架也相差悬殊,可能会引起人们的非议。他所以要做这样的构图处理,都是为了显出天安门广场的明朗开阔,群众场面的雄壮宏伟,使得国家领导人置身在这样一个天地恢恢的气氛中,从而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的庄严宣言。
2.色彩上
《开国大典》在色彩的运用上,强调色彩的单纯和对比。红地毯、红灯笼、红柱子及远处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和鲜花形成强烈对比,使画面热烈而明快;金黄色的菊花与蓝天、白云的描绘,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开国大典》的天空画得干净利落,明朗美丽之极。为了增强地毯的质感,在颜料中掺上锯木的木屑和沙子,增强了地毯的质感。画中张澜长袍上的褶皱看上去是特意熨平折好,专等到庆典才穿上去的。还有汉白玉的栏杆故意没有画得很白,而是偏黄,是为了体现中国是有几千年历史的古国。”该作品画面,强调了物体的固有色,减弱了随光线、环境而异的油画用色法,糅进了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绘画技法和敦煌壁画用色的特点。
此画一直被誉为“共和国成立的艺术见证”成为现代美术上一幅家喻户晓、影响深远的著名作品之一。
1.画家艾中信曾作过如下分析:
(1)“从构图到设色,从人物到场面,它的气派很足以反映泱泱大国的风度。董希文把主要人物处理在不到一半幅面的左侧,不仅是手法的大胆,重要的是他懂得构图的大局。《开国大典》的大块色彩,通俗易懂,看起来似乎简单,但这大红、碧蓝和金黄(缨络和菊花)是有意安排的。它把一个风和日丽日子里一个庄严热烈的场面描绘出来”
(2)《开国大典》在油画艺术上的主要成就是创造了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中国油画新风貌。这是一个新型的油画,成功地继承了盛唐时期装饰壁画的风采,体现了民族绘画特色,使油画朝着民族化的方向发展。”至此,绘画界掀起了董希文所一直倡导的“油画中国风”。《开国大典》无疑成为这一理论的典范之作,而这种思潮一直影响至今……
2.徐悲鸿看了《开国大典》之后非常兴奋,对此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说:“董希文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应得一百分。”但他同时也以西洋油画的传统标准做了后半句评价:“也应扣掉五分,因为缺少一点油画特色。”这里所说的“缺少一点油画特色”,是指这幅画在很大程度上运用了中国传统画的手法和风格。但这恰恰被很多画家认为正是《开国大典》的成功之处。如果按传统油画用光和设色的手法去创作,这幅画就不会有这种热烈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