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前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大宗商品定价权的缺失。我国在国际贸易体系的定价权几乎全面崩溃。”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姚坚直言。
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宋泓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谈不上崩溃,因为崩溃的前提是你以前有而现在没有,但贸易定价权却是我们本来就没有的。”
更有甚者,自我国跨入世界贸易组织的门槛之后,国际大宗商品市场渐渐进入“中国买什么,国际市场就涨什么;中国卖什么,国际市场就跌什么”的怪圈。
我国占国际市场65%的铁矿石进口量,但从2002年至今,进口铁矿石价格已经由不足30美元涨到150美元。统计显示,在2009年,我国71家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利润同比下降31.43%,而矿业巨头必和必拓公司仅下半年就实现净利润同比增长134.4%。
不仅是铁矿石,石油、铜、粮食等大宗商品的进口也同样处于被操纵的地位,更令人痛心的是,作为供给方的中国商品却经常处于低价销售的状态。
以稀土为例,我国拥有超过全球50%的稀土资源储量,并占据全球90%的市场份额,从1990年到2005年,中国稀土[1.58 -6.51%]出口量增长近10倍,平均价格却跌至1990年的一半。
针对于以上现状,姚坚指出,要以市场手段整合国内市场;有效利用反垄断法及WTO规则;利用我国的大市场地位,采取多种金融手段,增强我国企业对市场价格的影响力。
“这三大途径都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是更侧重于经济的角度,我感觉未来更重要的调整应该是改变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比如通过外交等手段,这方面应该多做一些努力。”宋泓说。
宋泓同时强调,这不是一个在短期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现状。因为在重要的资源和农产品[14.63 -2.47%]领域里,西方处于垄断地位,而中国的需求又很强烈,这种供求关系短期内很难改变。
事实上,为扭转此格局,中央政府已经找到了着力点——稀土,并于日前展开了行动。5月13日,工信部下发《关于公开征集稀土行业准入条件意见的通知》,就稀土行业的生产布局条件、生产规模、技术和设备、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制定了具体标准。
这是自国家对稀土等矿产战略资源启动储备研究工作后的第4个年头,首次取得的实质性进展。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目前稀土产能在20万吨左右,具备准入条件的企业产能约16万吨,这意味着有约20%总产能将被淘汰。
5月17日,在我国最大的稀土矿生产商包钢集团的所在地——内蒙古包头进行稀土矿战略储备的试点,拟制定更严格的规则以提高稀土矿行业的准入门槛。这也是我国加大稀土矿价格控制力度的举措之一。
我国政府的举动已引起美国当局的抗议。据海外媒体《华尔街日报》报道,美国联邦政府审计机构已就中国对稀土材料供应的控制提出警告。美国政府问责局表示,中国在稀土市场上的支配地位给了它市场控制力,可能会影响全球稀土的供应和价格。
国内有关专业人士表示,设置一定门槛的准入条件,是希望制止行业内部竞相压价的行为,重振中国稀土行业。“此次标准的出台对于稀土行业的战略储备工作有了实质性的推进,对稀土行业将形成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