啤酒行业是中国开放度较高的行业之一,也是不享受WTO缓冲期保护的行业。加入WTO之后,中国啤酒业加速了兼并重组的步伐,年产5万吨以上的啤酒企业80%都与国外著名啤酒企业合资,出现了“群狼共舞”的战国态势。但是,加入WTO,对于中国国内啤酒企业来说,仍然是挑战大于机遇。
据国际权威调查机构AC尼尔森,近期对全球90多个啤酒和饮料品牌的调查显示,有9个品牌在2001年的增长达到或超过10个百分点,其中,啤酒的增长率最高,是食品和饮料中增长最快的一个。根据调查表明,欧洲、美洲市场已经饱和,在WTO平等待遇的条件下,洋啤酒会卷土重来,对中国啤酒企业构成更强大的攻势。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啤酒企业应采取三方面的应对措施,迎接加入WTO后的冲击:
一、欲求长寿必先“缩身”。缩身,意味着产业要集中,把企业全部资源和精力都集中在最具优势的产业上;再有是环节集中,只做一部分最具核心竞争力的事,把其他旁杂的事情分散到其他专业型企业去配套。中国啤酒企业往往抱着万事不求人的心理,只要是产品上需要的东西,如包装、运输等,都认为应该由自己做,怕这些环节包出去受人制约。实际上,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临近企业间的相互配套,优势互补所产生的协同效益不可估量。以市场交易关系取代企业内部的管理关系,交易成本比企业内部的管理成本要低。
二、国内啤酒业需要避免重复同质化、趋同化竞争悲剧。你做的,我也去做;你不去做,我也不去做。这样的竞争唯一的手段就是价格战。其实,啤酒企业通过价格战是想先把规模做大,然后是薄利多销。但是当价格战成为几乎所有企业采用的方法时,会导致整个啤酒行业没有后续投入,路越走越窄。产品趋同化使得价格过低,利润空间过小,品种单一,质量下降,消费者选择的余地会越来越小,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也会不断下降。
啤酒行业应首先强调“性价比”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怎样才能更快的满足市场需求,做事情比别人快半拍,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变化趋势创造出产品的个性,形成自己的系统创新能力。这种竞争成熟后,顾客不会过分看重啤酒是怎样酿造出来的,而只是挑选他所需要的东西,价格在这时只是吸引消费者注意的一部分,但决不是决定性的。因此,啤酒行业要在产品上下功夫,在品牌、服务和产品创新上,做出企业的个性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