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一时之痛换取市场长治久安:入世前第一波冲击波已经爆发入世后,我国金融市场,包括证券市场,必将受到国际资本市场的巨大冲击。东南亚金融危机、香港金融风暴等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因此,集中化解目前证券市场中的系统风险问题,已是目前市场内外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大盘自99年“5.19”行情以来,大盘指数已经翻番,而上市公司的质量没有普遍提高,本身所集聚的风险也较大。同时,银广夏、麦科特、三九医药、张家界所反映出的问题,说明我们这个市场在机构投资者行为规范方面、上市公司结构化治理方面、中介机构的信用方面,都隐含着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在造成中国证券市场股市泡沫的同时,也是爆发金融市场巨大危机的主要隐患。因此,入世前,管理层高举监管的利剑,净化、整顿市场的序幕在无奈中拉开了。用证券市场的一时之痛来换取证券市场的长治久安,是值得的。
市场结构体系遭遇巨大冲击:缓冲期内第二波冲击波已经拉开序幕依照中美就中国加入WTO谈判达成的双边协议规定:中国以发展中国家成员身份加入WTO。中国开放证券市场,外资可持有基金管理公司33%的股份,3年后可增至49%,5年后可增至51%;外资券商可持有证券公司33%的股份。因此,中国享有逐步自由化原则中对发展中国家成员的保护性条款,对证券市场有约5年的保护期。中国证券市场的开放,主要包括证券投资、证券融资、证券业务对外开放三个方面。因此,在这5年保护期内,中国证券市场将逐渐实现对内改革、对内开放直至对外开放,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由一个封闭的市场走入国际资本市场的三个步骤。
同时,在具体实施中也需要分三个步骤逐渐实现证券市场的国际化:首先在法规、制度上的对外开放,其次是规范运行和信息公开上的开放,然后是证券市场的开放。因此,入关后对证券市场的冲击首先体现在对证券市场结构体系的冲击。为了防患于未来,中国证券市场结构体系中的诸多缺陷,都会成为首先被冲击的对象。
1、对证券公司等产生巨大冲击。证券公司的结构整合工作将展开。一批规模大、资产质量好、市场信誉好、市场基础好、抗风险能力强的证券公司会脱颖而出,而另外一批规模小、盈利差、资产质量差的公司就有可能被淘汰或兼并。同时,证券公司的市场行为将更趋规范化、制度化和国际化。
2、对上市公司等产生巨大冲击。低劣的信用关系,断裂的信用链条,已成为制约上市公司深化改革的两大瓶颈,上市公司只有提升公司治理水平才能抵御和面对全球化的竞争。上市公司的结构治理工作任重而道远。
3、对中介机构等产生巨大冲击。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对中介机构的冲击将是剧烈的。中介机构的规范化、市场化及国际化,将成为一种趋势,更是一种必然。
4、场内资金结构将发生巨大变化。随着开放式基金、保险资金、社保资金等“阳光资金”的大举介入,“阳光资金”将掌握二级市场主动权。只有“阳光资金”在二级市场成为主流资金后,市场的真正投资理念才能形成,追求“阳光利润”的投资理念才会真正主导市场。
5、法律、法规建设提前国际化。如何进一步完善法律体系,强化科学的监管手段是监管部门面临选择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证券市场走向国际化的前提。
总之,要在短时期内实现股市“硬着陆”,在消除股市“泡沫”的同时,彻底重新构造中国证券市场的骨架,使其更加坚强与挺拔,拥有屹立于世界之林的健壮体魄。
市场本身也要遭遇巨大冲击:缓冲期内第三波冲击波即将拉开序幕
1、各行业将重新洗牌。入世对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的上市公司将受益匪浅,主要包括纺织、服装、外贸、食品、家电、机电等;而受到较高保护的农业部门、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部门,如汽车、仪器、建筑、畜牧业、仪表、棉花、小麦等产业将受到巨大的冲击,这些行业的上市公司将受较大程度影响。同时,一些垄断型行为将受到更剧烈的冲击,如金融、保险、证券、电信、铁路、医院等。因此,产业升级、行业整合逐步将成为一种潮流。虽然行业大规模的调整,势必会带来全社会的阵痛,但只有经历了这次巨变之后的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2、股本结构治理显得尤为必要,否则难以承受国际资本的剧烈冲击。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规模过于狭小,难以发挥资本市场对国民经济应有的支撑作用。在此情况下,考虑到我国证券市场中国有股等非流通股占到总股本的2/3左右,股本结构治理的必要性将提到日程上来,因此又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冲击,而且这种冲击是长期的。
3、市盈率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目前看,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过高是不争的事实,截止2001年9月10日,美国纽约交易所的平均市盈率为22倍,香港为14.8倍,新加坡为13.7倍,澳大利亚为19.5倍,中国台湾为12倍,日本为40.2倍。而目前我国深圳市场为43.11倍,上海市场为41.67倍。虽然我国证券市场市盈率偏高的问题,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原因。但是,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和市场化是一种潮流,不管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什么或有过何种历史原因,发展的大趋势是一致的。因此,市场市盈率的逐渐滑落将是一种必然,市场中的投资者难免受到这种冲击。当然,市盈率的下调有多种途径,更希望看到的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普遍提高、类似中石化的超级大盘股的上市、绩劣股或小盘股上市公司的市盈率下调等,而不单单是股价的下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