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的信息建构者。
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
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的,
在学生观上,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教师需要在他们已有的经验世界中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不是终答案。
)知识并不能精确地概括世界的法则,在具体问题中,我们并不是拿来便用,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情境进行再创造。
)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了较普遍的认可, 但这不意味着学生会对这些命题有同样的理解, 因为这些理解只能由每个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发挥家长的作用,形成家庭与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合力。
)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
以行为终结:
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又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
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
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