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包括:(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这不仅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
3.新课程改革的方向有:(1)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位;(2)在课程政策上,要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3)在课程内容上,要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4)在课程结构上,要更新课程种类,恰当处理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5)在课程实施上,要超越忠实取向,走向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生取向;(6)在课程评价上,要超越目标取向的评价,走向过程取向和主体取向的评价。
4.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包括:(1)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培养个性相结合;
(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课程的社会化、生活化和能力化,加强实践性,由“双基”到“四基”);(3)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促进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制化。
5.贯穿于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6.本次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包括:(1)要改革旧的教育观念,真正确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体现素质教育精神的教育观念;(2)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3)要致力于教学管理制度的重建。
7.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包括:(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8.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包括:(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9.新的教学观包括:(1)全面发展的教学观;(2)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更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教学不只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10.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1.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12.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是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设置的修课程,自小学3年级开始设置,每周平均3课时。
13.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
14.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有:整体性(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