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的要素来源主要包括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
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要素。课程的实施条件主要包括直接决定课程实施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以及对于课程的认识状况等因素。它们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
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课程的实施范围和水平。课程资源一般既包含着课程的要素来源
如图书馆、博物馆、实验室、互联网络、人力和环境等。
可以把课程资源分为校内课程资源和校外课程资源。凡是学校范围之内的课程资源
校外课程资源主要包括校外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网络资源以及乡土资源等。
在开发形式上可以考虑采取学校和图书馆建立联系的做法
还可以考虑请图书馆的专业人员介绍图书情报检索方面的常识
)科技馆。科技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
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资源。全国各地的各类博物馆就是这种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博物馆与学校相应的课程如历史与社会等结合起来
)网络资源。网络资源的开发在于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
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
多媒体强大的模拟功能可以提供实践或实验的模拟情境和操作平台
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教师可以通过网络使学生以独特的方式进行学习
学生也可以在适合自己的时间、地点获得有关学习资料。
)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
包括乡土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这些资源可以有选择地进入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乃至国家课程的实施过程中
今后应该加以足够的重视。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整个基础教育范围内
从根本上改变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的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基本策略。
课程资源的丰富性和适切性程度决定着课程目标的实现范围和实现水平。课程改革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状况。
无论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是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都离不开广泛的课程资源的支持
它虽然是国家规定课程名称和课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
这就需要对课程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便捷的获取途径。否则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
是微观层次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这类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点
至少要经过三个环节的筛选才能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