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标准”与以前“教学大纲”相比,区别是什么?
将广大教师所熟悉的“教学大纲”改成了“课程标准”。这并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
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
教学大纲则关注教学重点、难点、时间分配等具体内容。
关注的是基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若干教学建议。
)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及学业评价留下了创造空间
而教学大纲不仅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做出清晰明确的规定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第十二条指出
教材编写者须领会掌握本学科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和各部分的内容
)教材是对课程标准的一次再创造、再组织。不同版本的教材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觉、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
)努力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切实体现在课程标准的各个部分
尽可能体现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应首先服务于学生发展的功能
从而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尽量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兴趣特长和认知水平
)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主题和内容的编排中
新教材试图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验与形成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即编写统一教材)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一方面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可能解决学校遇到的所有课程问题
单一的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不能很好地发挥地方、学校乃至社区独特的优势、传统和办学积极性
造成大量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一些调查显示
很多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厌学、辍学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基础教育课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
从而丧失了继续学习的动力。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设置
并鼓励社区人士、学生家长和其他人员的参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
它们提供的很大一部分内容应该是与学生在当地的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
建立学习与发展的自信心。如果硬要把这些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纳入到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学科课程范畴
造成乡土知识和社区经验生命力的丧失。这些乡土知识和经验本质上是由当地人民创造和积累的
而不是由一般意义上的学科专家和课程专家们提供的。所以
应该由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完成。就课程类型而言
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实际的做事能力。大多数地方课程不能像国家课程那样编写学生人手一本的教材
而更多的是为学校和教师开发课程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
至于校本课程则应该完全是学校教师开发和选用的课程方案或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