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发展区是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1)心境(时间较长
,具有弥漫性);(2)激情(爆发的、猛烈的、时间短暂);(3)应激(出乎意料、压力情境)
(1)道德感(依道德标准评价时);(2)美感(欣赏自然、艺术时);(3)理智感(对知识、真理、问题;如求知欲、好奇心)。
(1)詹姆士—朗格的机体知觉理论;(2)坎农—巴德学说;(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情绪学说;(4)沙赫特的三因素情绪理论。
(4)多重趋避冲突:两个及以上目标,兼具好恶,如大学生择业。
(1)能力与知识、技能的联系:①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②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①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②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③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知识多了,能力并不一定就高。
(1)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2)吉
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3)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4)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5)斯腾伯格的三元智力论。
(1)能力类型差异;(2
)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4)特殊能力的差异;(5)智力的性别差异。
(1)信度: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或可信程度)。
(2)效度:一
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与准确程度。
(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
(1)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2)冲动型与沉思型;(3)同时性与继时性。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2)自主感对羞耻感(2~3岁);(3)主动感对内疚感(4~5岁);(4)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5)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岁)。
(1)生理自我(3
岁左右基本成熟);(2)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3)心理自我(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2)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
(3)黏液质:稳重、踏实、沉着冷静,灵活性不足,缺乏生气
(1)理智特征;(2)情绪特征;(3)意志特征;(4)态度特征(如利他或利己、勤奋或懒惰、粗心或细心、自信或自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