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则令人哑然失笑的新闻。备受非议的城管,如今竟然也将求援的目光盯住了天真无邪的孩子。难道“威风凛凛”的孩子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街头就能改变城管的形象?城管就是城管,拿孩子的天真当“杀手锏”,这只能是对城管的讥讽。
并不反对当地开展“小手拉大手”,以此推动城市管理的初衷。适当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也无可非议。然让天真的孩子穿上威严的制服去直面小摊小贩,将城管与小摊小贩之间的矛盾转嫁到孩子的身上,这绝非化解矛盾的有效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这是城管退而求其次的消极作法,反映出了城管的执法困境。
首先,“少先队城管”无法承担城管的职责。应该承认,城管的工作很辛苦,他们每天面对的是“捉迷藏”一样的小摊小贩,甚至还会遭遇暴力。对此,不仅需要城管人员对工作的满腔热情,更需要城管人员具有较高的执法水平和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而“少先队城管”除了天真、认真外,一无执法权,二无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让他们去“执法”,莫过于太荒唐了。倘若遇到了“暴力抗法”出现了意外,谁又该为此揽责?
其次,这是对小学生合法权益的侵害。小学生的任务是学习,这是他们的真正“职责”,而不是替代去干成年人的工作。何况,城管并非所有小学生的理想,社会教育根本无须向他们灌输城管理念。既使是社会实践,也可以去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比如社会调查、上敬老院、到工厂农村参观。显然,让小学生当城管,特别是在时下城管依然处在公众口水之中时,这不是创新,而是以侵害学生权益为代价的哗众取宠。
另外,“少先队城管”也反映出了当地城管工作的乏术。无法解决与商贩的矛盾,便拉出孩子当挡箭牌,使之充当调和剂。可解铃还须系铃人,既使看在孩子的份上一时缓解了矛盾,但无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而回避矛盾,只能加剧矛盾的激化。
因而,桥归桥,路归路,小学生的岗位在课堂,而非大街小巷。让小学生当城管,那些真正的城管该感到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