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的保护具有地域性。如果知识产权人要在他国主张权利,其权利必须获得他国法律承认。知识产权的地域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权利人的垄断权,由于现在权利人将知识产权和贸易紧密联系起来,地域性又成为束缚权利人开拓占领国外市场的障碍。如果有人借地域性绕开一国知识产权法的规制,而从事一些在客观上有碍一国知识产权人开展知识产权贸易的行为,权利人似乎也没有什么办法。如果权利人为此受到的损失很大以致在客观上削弱了其创造和研发的能力,一国就不会固守地域性原则而做出立法突破。比如美国的专利权保护。一项美国专利权及其所覆盖的发明,只在美国国家主权范围内有效并受到相应的法律保护。如果该项发明的所有人没有在其他国家或地域申请并获得专利权,则有关的发明在美国之外就处于公有领域中,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利用。一些人便通过货物的进出口,既利用了他人的发明又规避了侵权。在美国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制造和出口不受专利权保护的零部件,在国外组装成本来可以在国内受到保护的组合性专利发明,就成了法律许可的做法。④如果试图针对在外国组装而成的器械实施专利权,就是试图让美国的专利权具有域外法律效力,就会不恰当地侵犯他国的主权。1984年美国国会修订专利法,堵住了出口货物中有关专利权保护的漏洞。依据现行美国专利法第271条f款的规定,从美国国内出口发明专利的成分,让他人在国外组装构成美国发明专利的发明,出口者要承担侵权的法律责任。该款规定将对美国专利的保护领域扩大到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按照该款规定,帮助侵权行为发生在美国国内,而最后的实行行为发生在美国国外的,仍要承担侵权责任。我国的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赋予本国商标权人申请截留涉嫌侵犯商标权的商品出口的行为很像美国在保护专利方面的做法。但是专利与商标毕竟不能相提并论。专利与商标是两种不同的知识产品,与此相关的知识产权策略也不尽相同。专利由于自身的技术属性使其与商品之间形成了天然的密切联系,专利成分直接构成了商品自身的品质;而商标作为一个识别货源的标记,是外在于商品而存在的。所以控制了专利就等于控制了商品;而控制了商标却不能控制商品。在知识产权策略的制定上,要凭借专利占领市场,专利权人主要通过制定标准模式,依靠专利许可,阻却竞争者的商品进入市场。由于新颖性是获得专利的实质要件,因此,一项专利技术很难被他人在其他国家抢注。虽然只有获得他国的专利权才能进一步在他国开展专利贸易,但是专利权人实施专利战略的关键并不是专利的申请注册,而是技术标准的制定。商标则不同,商标无法直接控制商品,竞争者一旦提高了产品的性价比,就能轻易地抢占商标权人的市场。商标建立在消费者的知悉程度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品牌吸引消费者,所以商标权人必须努力建立商标的识别性。商标权人要想拓展海外市场,就必须防止他人抢注,首要任务就是在他国进行商标注册。所以,申请注册是商标权人实施商标战略的关键一步。美国的专利权人凭借政策因素促使法律对其实行扩大保护是符合其自身的运行规则的,同时也是与美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而在中国,商标权人在涉外贴牌加工中所获得的扩大保护却显然不具有相应的合理性。商标遭他人在外国抢注的情况本身就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商标策略问题。要想阻却国外市场被不当占领,只有积极进行商标的国际注册,制定全球视野下的商标战略。把目光仅仅盯着本国境内的贴牌加工行为,试图通过阻却商品出口以达到禁止他人在别国对相关市场的占领,只能是徒劳无益。
注释:
②见《商标法实施条例》第25条第3款、《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
③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52条第3款、《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第50条。
④李明德。:《美国知识产权法》,法律出版社2003版,第69页……
参考文献:
【1】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2】郑成思。WTO知识产权协议逐条讲解[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0.
【3】王利明,杨立新。侵权行为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张广良。知识产权侵权民事救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张玉敏主编。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6】尹新天。专利权的保护[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517.
作者简介:林楠、青馨雨,均为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知识产权法专业08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识产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