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被告泼尿行为给原告精神带来巨大的创伤,使原告吃不饱、睡不安,原告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向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5000元。
被告辩称,被告没有将尿泼到原告身上,不同意赔偿原告的精神损失。
调解前,原告的长女(已成年)亲热地搭着其亲伯伯(被告)的肩膀进入调解室。因立案、送达前对原、被告长期存在的争吵等恩怨有所了解及与派出所电话沟通,送达后也分别通过电话、村干部或代理人对双方阐释了法律规定、说明亲情的可贵,特别针对被告提升其作为男子汉、家族长者的担当责任和好男不跟女斗的气概,希望他实事求是陈述案情并拿出诚意修复大家庭关系。所以在法官开场白后,被告就表示与原告以往的恩怨不利于安定团结,在法官的见证下当面向原告进行了赔礼道歉,原告也接受了被告的赔礼道歉。与原告同来的几个妇女也无甚异议。
因被告并不认同将尿泼到原告身上、认为泼出的为清洗装过化类液尿桶的水,同从派出所了解到的案情一致,无证据证实被告泼尿与否。证据不足,只有驳回或和解之解决方案。法官正努力促成双方和解。
经审理查明,原告徐玲前夫黄绪辉(2008年4月4日病故)与被告黄绪基是兄弟关系,原告徐玲在黄绪辉病故后已与他人再婚。黄绪基两兄弟的父亲(已故)在岑溪市糯垌镇绿云村北二组的建起一幢四扇房屋分给两兄弟,前座按农村习俗长兄占左,后边则约定交叉分得。2011年5月27日下午原告回到前夫家,因房屋大厅门(大厅共用)已锁上致使无法入屋,原告便用锄头等物撞开大厅的门,被告阻止原告撞门而发生争吵。在争吵中原告以遭被告“泼尿”通过其同村不同组的亲哥哥(前文中的“程咬金”)向村委会报告及向派出所报警。之后糯垌镇绿云村委正、副支书和糯垌镇新塘派出所干警到现场进行调处。经调处未果,原告于2011年5月30日向岑溪法院糯垌法庭提起诉讼,提出上述诉讼请求。
庭审中一个关键证据是原告提交的糯垌镇绿云村民委员会的证明,该证明表述内容是原告被被告泼尿调处经过(也正是受理案件的依据所在),对该证据被告予以否认,强调并不得“泼尿”。原告对如何造成精神损害没有证据。
在法庭辩论后的调解中,经“背对背”疏导,被告对法官承认拿了尿桶,尿桶装的是清洗先前装过化类池中液体后的自来水,只泼到了原告的跟前。与被告同来的一村民说到原告以前曾将拿着刀打得其前夫头破血流……。对化解问题的方案,被告对积怨的存在表示反省,对法官提出是否按农村习俗“挂红”之说适当补偿少量金钱作为红包给原告,原告不同意。
基于庭审的举证、质证,无法证实被告对原告实施了“泼尿”侵权行为。况且原告也无法证实自己受到严重的精神损害。原告强调,村委都认可的事被告都不承认,她不管证据如何,调解方案就是要被告赔偿精神损失费最少3000元。调解意见分歧大无法达成协议。
对关键证据的争执,法官为排除疑点,对村委会的证明法庭进行调查核实。结论是:该证明是原告为告状,写好证明后叫村委会盖章,时村委副支书及文书等认为不能盖章,但支书认为已经上门处理过的纠葛,证明内容连看都不看就将村民委员会的印章盖上了。即证明实为原告的自述,村干在双方纠纷发生后到现场,见到被告撞烂了厅门,未见到被告的“泼尿”侵权行为。该法庭调查询问笔录经第二次开庭出示,双方无异议。
一纸判决修复不了蒙蔽的亲情。针对立案前与原告的沟通,原告起诉的目的不外是借法院、法官教育被告。经两次庭审,经多次的电话沟通说法、讲情、析理,原、被告已经知道了到法庭诉讼的事实要有证据支持。被告对其不够大量的行为有所悔悟,也有修复破碎亲情之心、如果疏导得当,案件和平解决还是有希望的。
原告曾称如果要求被告赔偿精神损失不获支持,要到上级、妇联告。如果真到妇联上访,借助妇联之力,她更可能服判息访。在原告达到初始目的下用什么方式可以打动原告让她撤诉?——真诚!法庭负责人也同原告一样是中年女人,将心比心去沟通,将法律规定从中阐述,让原告明白。后来原告说触了霉运。红包被告该出、“泼尿”后原告换去衣服一套该赔,要求被告一次性补偿300元。法官认为值得继续在双方进行沟通。
被告并无电话联系,法庭每次找被告都要通过村支书帮助通知。这次是请村支书做工作,希望发挥被告男子汉气概,同意原告的要求。不愧是自治区法治先进村民委员会,村干有魄力。村支书隔日就告知被告同意了。法官将被告同意一次性补偿300元的意见转知原告,让她定时间出来签调解笔录和领补偿款。但原告大约半个钟又来电告知,说300元她哥哥不同意,没有过1000元都要800元。又说法说理一通。
法院只能制作判决书了。在宣判前,法官仍不放弃对双方进行调解。原告在一纸“空文”和一定利益面前,选择了利益。
在整个办案过程中,法官以极端的耐心、爱心、慧心,将德化教育、心理疏导、社会评价充分运用,多为当事人着想,积极应对,加强与基层党组织的联系,利用法官的个人人格魅力去修补破碎的亲情,去唤回一个个迷失在歧途上的家庭,从而改善人们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这是糯垌法庭法官探索利用司法手段修补破碎亲情的实践,也是落实司法为民的举措吧。法官们乐此不疲! 来源: 中国法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