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告王怀真与被告王怀平系同胞姐弟。王怀真到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起诉,称2004年农历腊月十四日看望母亲崔广凤时,被告王怀平、张德云夫妻二人在母亲家中将其电动自行车强行骑走,请求法院判令返还。被告王怀平、张德云对此予以否认。庭审中,崔广凤出庭作证,证明王怀平、张德云将王怀真的电动自行车强行推走,王怀真多次向其索要不予返还。王怀平所在村调解人员也出庭作证,证明曾受崔广凤委托到王怀平家中调解,帮助索要王怀真的电动自行车,而王怀平夫妇拒不承认,也不愿接受调解。
山东省滕州市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出庭作证的证人崔广凤及村调解人员的证言能够相互印证,形成了证据链条,足以证明王怀平、张德云将王怀真电动自行车强行推走的事实。本案中,原、被告之母崔广凤是唯一的在场证人,由于她与原、被告具有的特殊身份关系,如何认定其证言的证明力是本案定案的关键。
本案首先要解决的是作为原、被告之母的崔广凤能否出庭作证问题。庭审中,被告以证人是双方亲属为由,要求法院禁止证人作证。法院认为,虽然为了防止证人为自身的利益而提供虚假的证言,在历史上曾有因身份问题而将证人予以排除的现象,但随着历史发展,因年龄、宗教、利益关系等不能成为证人的因素逐渐与证人的适格性脱离。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七十条规定:“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这一规定表明,我国法律在程序上是假定每个人都有作证适格性的。对证人适格性的要求,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力问题;一是事实问题。所谓能力问题,就是证人要具备感知、记录和回忆的能力,表述的能力,对说实话义务的认识能力;所谓事实问题,就是证人要对作证事项有亲身的感知,对相关事实亲身感知的人,都应当也可以作证,而不因其身份或在该案件中有利益而阻止作证。证人的身份和在诉讼中的利益虽然可能对证人的诚实性产生影响,但这并不影响证人的适格性,只能在庭审中用来攻击证人证言的可信性。本案中,崔广凤在身份上虽然是原、被告亲属,但同时也是案件事实的亲身感知者,其具有作证的义务,且被告也未提出证据,证明崔广凤没有作证能力,因而崔广凤是一个适格的证人,应当出庭作证。
本案宣判后当事人没有提出上诉,判决已发生法律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