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条民事立法,从社会和谐的角度看,我们认为具有以下弊端:
2、不利于民间信用体系的建立。用和谐社会的视野去看,民间信用体系是和谐社会基本的支撑。婚姻信用作为基本的民事信用,是整个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该条立法摧毁了整个民间信用的基石---婚姻信用,使民间信用体系无法建立。违约者不但可以不承担当事人约定的违约责任,甚至可以戏怒对方(婚约一方向对方提供的财产担保物---彩礼,成为随时可以取回的,婚约成了游戏),置守约的一方精神痛苦和合法的财产权益于视角之外,这竟然得到了司法者的立法支持!
3、该条立法也是对民俗的重大误解。根据豫东的情况,彩礼作为民间订婚时的通常做法,人们约定成俗:如果男家解除婚约,彩礼不退;如果女家解除婚约,彩礼就要原数退还。彩礼是婚约信用担保和表达男方诚意的载体。彩礼纠纷增多的社会根源是,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随着人口流动,传统乡土社会结构的打破,人们的价值观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趋势。原本没有歧义的习俗,现在各有各的理解。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婚约解除也多了。在民情调研上,该条立法缺少百姓视角,站在官本位上,无法获得老百姓心悦诚服。
(一)上策:
修改《最高法院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建议修改为:“关于婚约和彩礼问题,我们认为:1,国家提倡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2,公民有订立婚约的权利。公民所订立婚约不得违反法律。3,公民订立婚约可以设定信用担保。4,公民订立婚约时可以赠送财物。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5,公民依婚约取得财物是否拥有所有权,依当事人约定。当事人没有约定的,依法律规定。法律没有规定的,依民间习惯。”
在最高法《婚姻法解释(二)》第十条仍然有效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和谐、化解矛盾呢?首先,应坚持调解为主的原则。我们的办案法官应通过各种途径、采取各种办法、依靠各种力量,争取将案件以调解的方式结案。其次,针对那些双方矛盾已经激化,无法通过调解达成协议的案件,笔者认为,承办法官可根据具体案情,充分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自由裁量权进行裁判。具体来说,就是要在现行法律规定的框架内,结合当地的收入水平、民间习俗、加以综合考虑。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元,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回避婚姻家庭问题。如何解决当前的婚约财产纠纷,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伟大事业中,应当努力探索的突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