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由管理者、仲裁者变成当事者的现象,除了个别干部手脚不干净,因为某种私利驱使而故意越俎代庖外,更多的还在于这些干部缺乏和群众打交道的能力。有的干部在矛盾和纠纷面前束手无策,听任矛盾激化;而有的干部信奉权力的威严,动辄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群众;一旦造成严重后果,也不彻底反省、痛定思痛,而是另找借口糊弄人。这样做,不是吸取教训,举一反三,而是转移话题,掩盖矛盾,很可能会重蹈覆辙。
近年来各地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固然有别有用心者挑唆群众,借机发泄不满的因素,但大多是由于利益矛盾引发的,总体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由于有的干部在危机出现时不敢与群众面对面,对话也对不上,在最需要挺身而出的时刻却一时“失语”,迷信高压政策,反而导致矛盾的对立、激化和升级。今年发生的贵州瓮安和云南孟连事件,教训极其深刻。
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要群众信任,绝不仅仅靠权力,更主要的是靠你的人格魅力和工作能力,靠你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本领。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这话从工作方法上讲,就是要求干部同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信任度。的确,要赢得群众的信任,唯有与群众将心比心,与群众打成一片,努力提高与群众打交道的本领,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能否认,一些干部做群众工作的基本功非常脆弱,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和服务群众的本领严重缺乏。一些群众反映,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干部与咱们“三同”却少了;交通条件好了,干部下乡却少了;通讯条件好了,干部与我们交流却少了。这“三好”与“三少”的对比,暴露出一些干部与群众的确远了,宗旨意识的确淡了。如果平时和群众都隔绝了,怎能学会做群众工作的方法和艺术?仲裁者变成当事者的现象,从表面看,在于角色错位;从根本上看,就是群众在干部心中的分量不重,干部已经把自己和群众之间划了一条心理“鸿沟”。干部如果站在这样的角度处事决策,群众怎会心悦诚服地理解和支持呢?
群众是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密切联系群众,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基本功,为群众多办实事,这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最好体现。领导干部只有做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了,人民群众打心眼里佩服了,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才会不断提高,提高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水平才能有大的跨越。希望各级基层干部主动深入群众、正视矛盾和困难,切实为群众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