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识别→ 信息搜寻→ 备选方案评估→ 产品选择→ 购后评价
每个认知阶段,用户的需求不一样,营销的命题也不一样,相应可以把用户划分为五类。
用户决策始于需求。而需求来源于用户的“问题意识”或者说“改变意识”。什么是问题意识?就是意识到现实状态和期待之间出现了落差。
营销中常常跌的一个大坑是:把客观问题当做了问题识别。例如一个人很胖,但他自己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也没想过要去改变。这时候如果你问他健身课要不要了解一下,多半会被无视。就好像你告诉一个太监,我的青楼最牛逼。或者拼命对一个已经吃饱的人说我的菜有多美味。在没有唤醒消费者的问题意识之前,所有的营销有可能都是无效的。
所以营销的第一步,需要先唤醒需求,让消费者意识到还没识别的问题。而唤醒用户需求,有且仅有两种方法。
一种是让他们识别到问题,即意识到自己的现实状态出现了不足。例如前面提到的健身中心,可以选择唤醒男士对潜在威胁的警惕。
第二种方法是让他们识别到机会,即意识到自己可以实现更好的理想状态。
当用户有了需求以后,就会开始搜寻相关信息,全面了解各个品牌的基础信息。这时候,营销的首要任务是给出优先选择“你”的理由。
例如宝洁就非常善于应用认知对比的手法,突出自己的产品优势。比如牙膏广告,一边是涂了牙膏的贝壳,一边是没有涂牙膏的广告,28天后涂了牙膏的贝壳强韧度提升14%,非常直观地展现出对比效果。(如何找到竞争优势,下一篇文章会展开描述,这里不再赘述)
购物车里装了大半年的商品,迟迟没有清空;想买一个健身环游戏,但也不是特别急,可以再等等……对这样的用户心态,大家应该不陌生。
这个阶段的用户,有可能已经锁定了某个产品,但总是拖着不下手,怎么办?营销上可以借鉴直播的打法。
直播为什么能带货?讨论者众多。这里只想提示大家两个小点。一个是直播=全网最低价。另一个是直播间内众人火热下单、商品面临被抢光的氛围感召。这两大杀手锏,促成用户最终下单。
同样,针对拖延的用户,推送提供限时+限量的优惠,完成临门一脚。
“前互联网时代”有一个AARRR的模型,对应用户与企业接触的五步:“获客——激活——留存——收入——推荐”。随着流量成本暴涨、流量红利消失,以获客为中心的模型已经是过去式,用私域流量做留存正热。但模型中的最后一步,如何利用自传播在社交媒体上获取流量红利,在今天的大环境下,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针对购后评价阶段的用户,营销应该前置,提高用户满意度,激活用户自发转发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