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晚是央视第三十一次举办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至今,央视春晚这枚凝聚了十几亿中国人亲情与乡愁的符号,已经成为几代中国人的文化记忆。蛇年春晚总导演哈文接受采访时表示:"春晚的主要任务是伴随大家过年,喜欢的节目就看两眼,不喜欢的就跳过去,不能强求。"(2月7日《人民日报》)
数十载的陪伴与成长,春晚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已经超越其基本的娱乐属性与节日功能,成为一种情感依托与文化记忆。正是这难以承受之重,才使得每年春晚都在众口难调之中,接受公众的评判。但这是否意味着春晚存在的意义只是一种"喜欢你就看两眼,不喜欢你就跳过去的"可有可无呢?
笔者认为,这样的定位有失偏颇。春晚不能等同于普通的文娱节日,凝聚着全国人的情感与愿望,若春晚自身定位于可有可无,那么其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假若把春晚比作与人相伴的朋友、亲人或者恋人,若之间已然没有了默契,没有了相互喜欢,甚至没有了共同的兴趣与爱好,那么伴随在一起也注定是一种痛苦。"开门办春晚"的目的,就是集思广益让更多人去喜欢,若办是一种态度,俨然不管受众的感受,失去了观众支持与喜欢的春晚,跟其它联欢节目就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在快餐时代,春晚要保持固有的风格确实太难,而问题恐怕也就出在这"创新"之上。不断改革的春晚在不断迎合不同人胃口的同时,反倒失去了最基本的娱乐功能。一锅大杂烩虽然看起来五颜六色,却远没有纯正之味更耐人寻味。有时候,一杯白开水或许比五味杂阵的饮料更让人爽心。春晚变的只是形式,其基本的功能和责任不能改变。自然,其以观众喜欢为最高标准这一办会原则也不能改变。
越是难办越是要办好春晚。公众的要求太高虽然令人难以满足,但这只应成为不断完善的动力,而不是无所作为的理由。我们固然不能将春晚神圣化,但了不能将其贬损化,即便做不出众人皆赞的鸡汤,但也不能以一块鸡肋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