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垃圾分类工作日前有了新进展,垃圾计量收费试点名单已经敲定,越秀、天河、海珠、荔湾、黄埔、萝岗每区一个。今年年底,6个试点小区将实施按体积计量垃圾收费,其中无物管小区将按袋计费,大袋5毛钱一个;有物管小区将按桶计费,35公斤桶收费6元。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不得不说垃圾分类观念还有些超前,但对于广州城市治理,却是一项不得不做的方向选择。目前,广州每日的垃圾生产总量为1.8万吨,处理量却只有1.4万吨。如果不进行有效控制,到2015年,广州每天产生的生活垃圾将达到2.2万吨,与此同时垃圾填埋场也将被填满,这就是广州目前所面临的垃圾围城态势。一边是垃圾与日俱增的势头丝毫未减,一边是新建大型垃圾焚烧厂进展缓慢,垃圾围城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城治“硬骨头”。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不重视垃圾不行,不科学处理也不行,不尊重民意更不行。在纷繁复杂的垃圾治理意见中,垃圾填埋场因为土地资源稀缺不可能无限制扩大,垃圾焚烧厂因为选址“邻避效应”反对声音强烈,唯有推行垃圾分类才能最大程度上获得政府和公众认可,同时对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都是百利无一害。
广州垃圾分类的理念是先进的,解决垃圾围城的路子是正确的。尤其是广州市市长陈建华上任后,就力推垃圾分类工作,甘愿做一个“垃圾市长”。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广州垃圾分类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对于普通市民,还是对于垃圾处理部门,垃圾分类的理念仍然非常薄弱,执行效果仍然不太理想。前不久,广州市人大代表分7个小组视察垃圾分类情况,结果是“明察的效果普遍不错,暗访的地方基本没分类”,也就是说,垃圾分类还停留在应付领导视察的层面,远没有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很多人并没有形成“人人有责”的公共意识,许多人为了一己方便不惜高空抛物、随地吐痰、随手丢垃圾,这样的道德素养水平明显滞后于垃圾分类的社会责任。这是当前推行垃圾分类遇到的最大困难所在。
推行垃圾分类,既是政府的责任,也是市民的责任。对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来说,首先要建构垃圾分类的社会共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政府部门先要做到垃圾分类,必须成为市民信得过的示范榜样。同时,市民的责任也需要政府来引导,除了宣传教育的传统方法之外,还必须引入奖励和处罚举措。比如,对于进行垃圾分类的家庭和小区,减免垃圾处理费用;而对于不进行垃圾分类的家庭和小区,则要高价收费。当前,垃圾分类尚处于推广阶段,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市民的自觉,所以还要以奖励举措为主来进行引导,而处罚总有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将开展的垃圾计量收费试点工作,除了划分不同类别的收费标准,不仅不能够增加市民负担,相反还需要补足奖励措施。例如,垃圾袋完全可以定量免费发放,让更多人心甘情愿地进行垃圾分类,以防止把混合垃圾扔到无监督的区域之外。
垃圾分类不仅涉及责任意识,而且关乎文明素养。这注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达成,需要持之以恒地推广下去。只要广州啃下“垃圾围城”硬骨头的决心不变,垃圾“分类”、“减量”、“无害化”的思路就不应变,终有一天生态环保会“内化”为市民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