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定了,其他的呢?在下孤陋寡闻,先前只知道江苏扬州邗江区槐泗镇还有一个,以为炀帝墓是“双胞胎”,给网友一翻,却原来是“四胞胎”!陕西咸阳武功县武功镇和河南洛阳洛宁县东宋乡还各有一座“隋炀帝陵”,于是有网友戏称这种现象为“一杨四吃”。此说貌似妙语,其实已不确切,那些名人故里之争才可套入“一×多吃”的公式。因为一般没有权威部门出面拍板,所以尽管公众对名人究竟是哪里的云遮雾罩,在诸多“故里”那里也貌似争得面红耳赤,实则是各个“故里”弄了个双赢或者共赢。但炀帝墓一锤定音之后,“一杨四吃”显然将成“独吃”。
先打个可能不恰当的比方。当年史学界关于封建社会分期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有以范文澜为代表的“西周封建说”、以李亚农为代表的“春秋封建说”、以侯外庐为代表的“秦汉之际封建说”、以周谷城为代表的“东汉封建说”、以尚钺为代表的“魏晋封建说”,等等,最后是最高领导一锤定音,采用郭沫若的“战国封建说”。我们的教科书从此一直这样书写,令很多人浑然不知还有其他。记得笔者读大学时在历史课上,老师介绍还有那些“说”的时候,底下不时发出哄笑,“魏晋说”出来的时候笑声更烈。猜得出,大家对“战国封建说”已经根深蒂固,觉得此说离谱离大了。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战国封建说”虽然占据了绝对的上风,但是并不等于人家的说法就没有依据。
因此我觉得,在炀帝墓问题上,国家文物局明确了哪一个是真的还不够,还应当对另外那“三个”进行证否。当然了,最新发现的这个后来居上,亦有证据支撑:一是炀帝墓志;二是墓中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漆器等100余件(套)文物,尤其是其中的一套蹀躞金玉带,报道说不仅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一一套最完整的十三环蹀躞带,也是古代带具系统最高等级的实物;三是墓内两颗牙齿鉴定为50岁左右的男性个体,与炀帝被杀时年龄相吻合。这些当然都不假,但说槐泗那个是阮元弄错了,武功那个是毕沅弄错了,东宋那个不知谁弄错了,这么简单的话,怕也有打发之嫌。毕竟阮元、毕沅不是寻常人物,都是名噪一时的大学者。阮元我在前文《炀帝墓,还该听听阮元怎么说》里介绍了,毕沅则是《续资治通鉴》的作者,那是一部什么书?用梁启超的说法,“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这样的人物云某墓墓主为谁,大约不会想当然,应当有史实、史识的基础作支撑吧。所以,国家文物局对西湖炀帝墓“报喜”的同时,接下来还要考虑对人家的另外“三兄弟”如何“报忧”,也就是怎么证明那几个是假的。并且,既然此处定音了,那几个有的已经挂上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牌,再挂着,显然就不合适了。
炀帝墓这类的东西,除非“铁证如山”,似无一锤定音的必要。比如那两颗牙齿,50岁左右就是炀帝,属于推论,吻合罢了,而现成的东西,何不交由复旦大学用基因鉴定之后才表态,他们不是刚在曹操家族DNA上建功吗?隐约窥见,对历史名人的争夺——不拘青史上的“香臭”,有从“故里之争”向“墓地之争”蔓延的苗头。果真是从文化的角度出发,自然是件好事,就怕这定论让旁观的人将信将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