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今日,面对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我们更能体会,为何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要从“八项规定”开始,狠抓执政党的作风建设。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打铁还需自身硬”。这一代共产党人,肩负着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我们要打的,是全面深化改革这块“铁”,需要的是“啃硬骨头”的决心、“涉险滩”的勇气,没有过得硬的作风,没有扛得住的信念,如何能义无反顾、攻坚克难?如何会破除私心、成全公义?
深化改革,百尺竿头再进一步,更加艰难。翻开三中全会的《决定》,从进一步简政放权到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从改进预算管理体制到公开权力运行流程,推进改革的“敏感程度、复杂程度、艰巨程度,一点都不亚于30多年前”。面对这块难打的铁,需要更过硬的领导者,才能打得动、打得好;而“自身硬”起来,作风建设是关键。
全会设定的改革目标是2020年,时间紧,任务重。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勇毅和担当。如果走不出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沉疴,用文件落实文件、搞些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改革举措如何落地?如果改不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痼疾,安于现状怕吃苦、铺张浪费乱挥霍,又怎能挑起改革的重担?
势大力沉的改革举措,涉及的是利益艰难的调整,针对的是久治难愈的问题。减少行政审批事务,多少单位部门会觉“权去楼空”?独立进行环境监管和行政执法,会触动多少地方的“发展冲动”?规范并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工作生活保障制度,又会让多少人有被“动了奶酪”之感?改革的举措越是严细深实,涉及的利益问题就越是具体,“巨细靡遗、涓流汇海”的改革,正是对共产党人作风的考验。
良好作风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保障。推进改革发展各项工作,关键在干部作风。从这个角度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到此阶段,要强调“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整改落实、建章立制工作”,要“真改实改快改,决不能观望拖延、虚晃一枪”。改进作风,本质上就是规范权力的运行。改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维定式和不良习气,是提高行政效能、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再进一层,作风关乎理想信仰,关乎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回答。这绝不是唱高调,淡忘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自身硬”从何谈起!
无论多么伟大的改革构想,都需要在亿万人民的支持下才能完成。“改革的根本力量在于群众,办法来自基层。”不要忘了绿皮车上枕着编织袋做城市梦的农民工,没有他们就没有中国几十年来的快速发展;不要忘了8.0级强震后“我们都是汶川人”的口号凝聚起的志愿之力,民族精神是未来发展的不竭之源。改革需要有效的组织力,更需要强大的精神力。没有“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开拓精神、没有“恪尽职守,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贪图享乐与安逸、囿于权力和利益,怎能将亿万人民团结在改革的旗帜下?
“行船趁顺风,打铁趁火红。”改革是决定中国命运的抉择,过硬的作风则是改革者的立身之本。当前,作风建设初见成效,改革风帆正待远飏。当此之时,正该以好作风凝聚正能量,打好改革这块“铁”、走好发展这步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