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消息在意料之中。实体书店盈利空间本来就有限,占地大、利润薄,“书店难做”早已是业界共识。近10年,全国各大城市知名实体书店相继亏损、倒闭,其中包括北京的木樨园百荣书城、第三极书局,上海的思考乐书局等。而在广州经营了14年的三联书店,也于3年前轰然倒闭。近年来,随着网购的兴起,“当当”、“卓越”等购书网站打出惊人的折扣,这对实体书店构成第二波的冲击,令本来生意就难做的实体书店更加艰难。因此,对深圳购书中心的倒闭,业内人士的评价是:“完全在意料之中”、“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且不要唏嘘实体书店大势已去。最寒冷的季节,必然孕育着新春的希望。在老书店倒闭的同时,却有不少新书店挂牌。新书店绝不会沿袭老书店的经营模式,而是掀起了一场“新书店试验”,引领着购书行业的“产业升级”。销售模式的更新、再造,是新一代书店转型突围的希望所在——
从卖书变成“卖时光”。新一代书店经营者认为,书店并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更该是文化空间。在台湾、香港以及日本,当地人约会见面一般都在书店。上海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说过,“书店应是文人或者知识的发散地”。因此,“书店”向“书吧”转型,被认为是书店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深圳书城设立24小时书吧,北京万圣书园旁边开设咖啡店,书不买也可以读,你消费的是“你在这里读书的时光”。
从卖书变成“卖创意”。书店卖书,同时也卖文化创意产品,增加商品的文化附加值,这个增量远大于图书的销售额。去年,获得世界“年度最佳购物场所设计奖”(Store Design of the Year”)的是广州一家书店——方所。去过方所的朋友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家书店,它是一个文化综合体,以生活审美为核心,同时有书籍、服饰、美学生活用品、植物、咖啡、文化活动、展览,书籍仅仅是它多元经营的一部分。
从卖书变为“卖服务”。很多实体书店变成了“概念店”,成为网络卖场的图书展销会,以物理空间、多样化、注重互动赢得市场。上海新华书店开始打造概念店,引入iMovie影城视听馆;北京雨枫书店实施会员制,让读者不买书而看到书,适合当今读者提升自我、寻找精神家园和文化交流的需求;深圳西西弗书店刚刚进驻深圳,以优质的服务、良好的阅读空间,在开业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其销售量就超越了总店。线上线下的联合经营,让新一代的书店品牌得以提升。
消亡的只是消费方式,而不是文化产品。经历一番“产业升级”,紧跟市场脉搏的实体书店将有广阔空间,而固步自封的实体书店则难有出路。所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大型购书中心走向衰落的同时,新的图书销售方式也在破茧而出。未来并不悲观,反而充满希望。最后,需要指出的是,莫一见老书店之没落,就呜呼哀哉,呼吁政府介入、扶持,其实市场是最好的调节良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