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心沙的业主单位广州城投集团对外公布了海心沙的建设方案。这已是关于海心沙的第N个方案了,由于之前历次的规划、设计、建设等方案对外所公布的,基本上只是一张总平面功能分区图的内容,因此很难仅仅从一张图去分析海心沙在规划逻辑上的演变轨迹,但是结合直观的现场感受以及城市区域功能的现状,不管海心沙有着怎样的规划宏图,它还是应该发挥更多的公共服务功能。
海心沙位于广州新中轴线与珠江轴线的交汇点,这个交汇点包含了历史、现在与将来,融合了景观、人文与经济,从默默无名江中小岛,到亚运开幕惊艳一夜,却又从城市规划中浓墨重彩勾画的城市核心区,到现实生活当中日渐沉寂的孤独小岛。《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作者简·雅各布说“没有活力是因为没有活动”,当喧嚣随着庆典热潮的消失而远去,平淡的日子,如何保持海心沙的魅力与活力?
海心沙北岸有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大剧院、广州市第二少年宫及广州图书馆等四大文化设施,而这四大文化设施合围出的城市公共广场空间与海心沙是连为一体的,目前来看,这个公共广场的功能似乎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也没有成为很多公共文化活动的空间载体。海心沙作为城市之心,恰好是展示城市魅力的最佳舞台,而近在咫尺的珠江新城本身就可以视作为多种文化的融合区域。例如,本地(土著)文化,以猎德村为例,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其青石板、古庙宇、百年祠堂等是目前广州市岭南文化保存最完整的。例如,新客家文化,珠江新城为来自五湖四海的新广州人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成为新客家文化融合生长的重要场所。又例如,海外文化,珠江新城作为广州市“总部经济”的主要聚集区,有来自世界各国企业的进驻与外国人口的居住,势必带来丰富的海外文化,为区域的发展带来新的文化冲击与融合,注入新的活力因子。传统与现代,岭南与非岭南,海心沙是否能够成为一个融合各方文化元素的文化高地呢?
海心沙的日常经营与维护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此产生的费用需要一定的经营性收入来平衡,这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情况。但海心沙作为广州的城市名片,如何合理地导入相应的商业功能,却是应该慎重考虑的,这个不仅是关系到城市形象的问题,也关系到海心沙与周边区域功能定位如何契合的问题。作为新中轴线上主要组成部分的花城广场与周边区域以及珠江南岸的广州塔,其本身已规划布局了大体量、大规模的各种商业功能,并且成为了新中轴线的主导功能之一,如果海心沙未来再导入过多的商业功能,将会不可避免地形成自相竞争的格局,恐怕不大有利于新中轴线的整体发展。海心沙应该在容积率上保持严格限制,对新建建筑物应该十分谨慎。海心沙是新中轴线上的重要一环,其业主单位是同一家,在经营管理上统筹考虑,至少在权限上应该没有很多的制约。
目前,珠江新城在形态布局上已初显成型,但如何成为一个成熟的区域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策略,海心沙所在的珠江新城西区,正好可以成为切入点。珠江新城商务核心区的精彩在于工作时的繁嚣,而海心沙则更能展现休憩时的吸引,日与夜,休闲与忙碌,恰好可以形成良好的互补关系。珠江新城商务区可以带来大量商务客流,而以花城广场为代表的新中轴线则可以带来大量休闲观光客流,目前来看,这两大客流还有待进一步有效地导引,海心沙以及其北面的文化设施群,则有可能扮演好这个导引者的角色,而当下的海心沙虽然拥有APM等交通设施,但是在交通组织等方面却仍有待完善。
海心沙是新城市之心,应该是自然价值、景观价值、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融合。北岸的公共文化核心区是提供各界思维激荡、文化熏陶的大舞台,而南岸的电视塔则是俯瞰城市的观景台,不同功能的冲突与融合,才能为海心沙这颗城市之心注入强大活力,使之奔腾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