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了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从王正敏申报院士时王宇澄正是其秘书的这一身份看,这一举报便不啻重磅炸弹。王宇澄说,他目睹了王正敏为当上院士论文造假、专著抄袭的全过程。央视《朝闻天下》昨日的跟进报道,将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王正敏院士造假的细节,悉数公之于众。
准院士(参评之时)、院士因为造假、抄袭而被举报,都不是“大姑娘上轿——头一遭”。早几年,有个新当选的中科院院士在候选之际就不断被其单位的同事举报,本人还写过一篇“有必要进行彻查”的文字。彻查的目的在于打消公众的猜疑:如果举报得到了证实,就按那些并非密件的《章程》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如果没有,就还给被举报者一个清白。总之不能装聋作哑。但是如我们已见,先前的那些一概如泥牛入海,或者“云深不知处”。不过,这一回不同,王正敏院士的光环恐怕要拂去了。
何以有此自信?首先,十八届三中全会给出的大背景使然。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亮点纷呈,其中关于“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那段引人注目的就是:“实行院士退休和退出制度。”院士不是“终身制”了,这一点可以肯定。退休虽然也是退出,但属于正常的退出;与之相映当然不会成趣的,则是因为各种问题而不那么体面的退出。其次,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已经认定,王正敏在申报中国科学院院士过程中,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用王宇澄的话说,在王正敏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候选人论著目录附件材料》中,被列入的271篇论文至少有57篇涉嫌造假。造假手法的一二三,都有具体的实例。第三,从记者的深入调查看,2003年由王正敏领衔的技术团队所成功研发的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人工耳蜗,实际上是“克隆”国外样机,但是仅在2012年,他们凭此就获得了4000多万元的国家专利经费。度其语意,这涉及了学术行骗。
《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第四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写得很清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和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然而在实操过程中,院士评选渐渐跳不出任何其他评选的窠臼,出现越来越需要“运作”的情况,各省各地、各高校或科研院所你争我夺,组织强大的公关团队,辅以强大的财力支持。院士头上越来越炫目的光环,更令一些垂涎三尺的人不择手段。原铁道部副总工程师、运输局局长张曙光因为涉嫌受贿坐在被告席上,我们才知道他还有2007年开始申报院士、2009年仅以一票之差落选的风光经历。更令人震惊的,是张曙光因此竟然花费了2300万元之巨!虽然这只是极端个案,但也充分暴露了我国院士评选制度存在的问题,诸如学术的“官化”、一旦当选便如范进中举、拥有学术上的特殊权力,等等。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我国现行的院士制度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势必还将受到更多争议。
中科院因为院士违背科学道德,曾经开除过两名院士,因被举报而“退出”的似还闻所未闻。倘王正敏院士成为“第一人”,对其本人或有不幸的成分,但作为把中央《决定》条文落到实处的典型案例以让后人记取教训,又何尝不是院士队伍之幸、国家之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