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申遗”日前传出新动向——暖炕申遗,这很容易让国人联想到我们的“土炕”。于是乎,许多中国网友再次表达出情感上的不能接受,“全世界,不,全宇宙都是‘思密达’的”,不忿之情溢于言表。
这不是网友第一次发出不忿声音了,每每遇到类似的与中国相关的申遗项目时,总是习惯性误以为韩国人来“抢”,民族主义的向心力一下子被激发了出来。这种对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关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是值得理解和肯定的。但不得不说,由于信息的不对称以及媒体的误导,不少对韩国“申遗”的批评选错了靶子。比如,此次“暖炕申遗”其实指的是具有朝鲜半岛特色的“温突”取暖系统,与中国的“土炕”并非同一概念;早前,韩国的“端午祭”也并非中国传统意义上端午节;韩国也没有所谓的“中医申遗”,只是将一本叫《东医宝鉴》的医书申报世界纪录遗产;“活字印刷术申遗”同样属于张冠李戴,韩国只是有一本佛经入选世界纪录遗产,这本佛经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金属活字印刷品。这些所谓申遗完全是无中生有,或网友杜撰,或媒体误导。
韩国“申遗”为何落得这般境地?从积极的方面看,由于中韩文化有许多相通共融的地方,不少人对韩国“申遗”的敏感表现,本质上是一种对自己文化的重视和推崇。而这样一种心态常常被一些不负责任的网友和媒体利用,有意无意就会挑起一些子虚乌有的文化争端。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祭孔大典”的申遗消息,除了国内论坛外,韩国媒体根本没有相关报道,但我们的一些媒体不加核实却言之凿凿,结果便挑起了一场自娱自乐式的骂战。在韩国“被申遗”之外,还产生过“抢祖宗”谣言——“孙中山是韩国人”、“孔子是韩国人”、“李时珍是韩国人”、“姚明是韩国人后裔”……虽然这些消息最终都被证伪、相关媒体也被处理,但仍然被不少人相信。不明真相网友的调侃揶揄或可理解,但媒体故意制造争议的做法却值得警惕,其损害的不仅是公信力,还包括中国媒体的国际形象。
抛开韩国“被申遗”引发的不满,假如韩国果真要把这些与中国有关的项目“申遗”怎么办?我们就应该理直气壮地骂其“偷”吗?实则不然。正如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副司长马盛德所言,我们对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抱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心态。一方面,“申遗”不是专利申请,不等于商标注册,不是说一个国家申请了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就等于拥有了该项目的所有权,对于两个遗产国家共同拥有的同源共享的项目,每一个国家均可以单独申报,如果列入代表作名录之后,也不妨碍其他的国家再次单独申报;另一方面,“申遗”的本质,是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展示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灿烂成果,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既不是一个国家文化水平高下的评判,也无关民族文化的自信与否。如果明白了这两点,我们对待韩国“申遗”就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看待,就能够理解中国政府不受韩国“申遗”影响的缘由。
目前,我国共有38个非遗项目入选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缔约国中入选项目最多的国家,也是三个名录都有入选项目的唯一国家。“申遗”不是一场比赛,不必唯恐落人后,理应经过充分研究论证、统筹考虑,选择最具代表性的项目申报,这正是中国政府对待“申遗”的一贯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