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源找到后,朱彦夫又和村民们一起为打井而忙碌。山里的冬天寒气袭人。一次,朱彦夫因为站立时间过长,截肢处被假肢磨得钻心疼,他想把假肢卸下来休息一会儿,却怎么也卸不开。原来,断肢流出的血和假肢冻在了一起。
朱彦夫的精神感染着村民们。经过3年苦干,张家泉村先后打出了3口深水井和3眼大口井,修建了1500米长的水渠,彻底解决了村里缺水的问题。
朱彦夫是个有心人,如何改变村里的贫穷面貌一直是他心中的梦想。
早年的张家泉村有3条大沟,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3条大沟纵横交错,把农田分得七零八落。“能不能用石头把沟棚起来?上面填土,让农田连成片;下边淌水,洪水来了也冲不了地。”朱彦夫提出了这个设想。
今年75岁的张茂兴老人与朱彦夫搭档多年,朱彦夫任村支书时,他当大队长。张茂兴至今还清楚地记得,治沟那阵子,老朱也和大家一起在工地上忙,不但指挥大家开石挖土,还用自己的两只残臂,夹着铁锨,帮着培土。
在朱彦夫的带领下,村民们埋头苦干,终于填平了赶牛沟、腊条沟、舍地沟三条山沟,拓展了良田果园。
治穷先治愚。朱彦夫深知掌握文化知识的重要性。他在村里办起了夜校,为村民当老师,教村民读书识字,还开办了图书室。
为了让村里早日通上电,朱彦夫花了几年时间跑架电的材料,终于让张家泉村用上了电。
经过多年努力,张家泉村从一个落后的小山村,一跃成为全县第一个有拖拉机、最早实现水浇田过半、全乡最早通上电的村。
“老朱虽然没手没脚,却是俺们村的领路人。他当支书,是老少爷们儿的福气。”谈起朱彦夫,张茂兴充满感情地说,“老朱不干村支书已经30多年了,但是俺村的老老少少都记得他,挂念着他。过年过节好多人还去看他,有急事,有难事,还登门去县里找他。大家心里都觉得,老朱还是俺们的老支书,还是俺们的带头人”。
除了带领乡亲们建设家乡,朱彦夫还不忘将优良传统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