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3月30日电(记者徐扬齐海山李建平)新一轮东北振兴如何推进?新的动力引擎如何打造?来自国内的知名区域经济专家和学者们把脉东北,问诊难题,为老工业基地走出困境开方、支招。
这场题为“改革与创新——新常态下求解东北振兴”研讨会28日在沈阳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辽宁社会科学院、吉林大学等机构的多位专家,就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动力重构、深层矛盾、机遇挑战及政策需求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研讨。
2014年,辽宁、吉林、黑龙江的经济增长速度位居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后五位。今年以来,东北三省未能止住增速下滑之势。从前两月的工业增加值来看,增速在全国排位依然靠后,辽宁甚至出现了负增长。
“这是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集中爆发的结果。”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金凤君说,新常态大背景下,东北地区经济今年的下行压力仍将很大。金凤君指出,东北地区GDP的增长主要是靠投资“一马当先”,其可持续性越来越降低。
“东北三省的固定资产投资占GDP比重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东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杨光教授认为,当前遇到的困难,是东北“旧经济”告急的表现。投资驱动受到了投资收益递减、产能过剩等现实约束,难以为继。
专家们认为,经济一旦进入惯性下滑轨道,再启动增长的难度和成本就会很高。去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为东北地区稳增长,补“短板”,去“瓶颈”,规划落实了100多项重大项目。专家们认为,当务之急是落实好、实施好这些项目,遏制当前的下行趋势,为长远发展积蓄力量。
专家们认为,内生增长动力不足是东北振兴最大的瓶颈。对于东北而言,打破瓶颈的根本出路就是改革。
杨光表示,自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已经走进第12个年头,改革难度日益加大,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现形式是民营经济,这也是东北经济最突出的短板。与会专家指出,东北民营经济大多处于两种状态:跑龙套和搞配套,虽然经济所占比重不低,但与东南沿海相比仍显得散、弱、小。
“东北的一些民营企业老板,喜欢找国企、找政府,拉关系,而不是开拓市场。”吉林财经大学校长宋冬林教授说,从这个意义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微观经济基础需要重新再造。
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梁启东说,全国民营企业500强,东北能够入围的凤毛麟角,仅有10多家。这需要反思、更需要付诸行动进行改革。
“软环境建设是关键中的关键。”梁启东认为,东北要打造高效廉洁的政府,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开公正的执法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只有环境好了,人流、物流、资金流才会纷至沓来,民营经济才会根深叶茂。
专家们认为,对待改革,东北三省不能“等靠要”,要主动出击攻坚克难;要克服政策的短期行为,敢于牺牲一点速度,多花一点时间,着力化解体制机制和结构性的矛盾。
新常态下,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动力从哪里来?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创新驱动。
“东北地区以前习惯招大商、大招商,但在创新驱动上欠账不少。”梁启东说。
金凤君指出,东北地区科技人才基础雄厚,但科技与经济发展结合不紧密,尤其是研发与产业发展结合得不密切。他举例说,东北地区的专利申请数量虽然呈上升状态,但占全国的比重却呈下降趋势,即东北地区专利授权量的增长速度相对落后于全国专利授权量的增长速度。
专家指出,国家和地方宜继续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近期筛选一批项目予以重点支持。通过实施“中国制造2025规划”,推动创新驱动、智能升级,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深度融合。
“我们不少产品仍处于产业链上的低端。”杨光认为,创新是提高东北地区产业升级的唯一路径。东北要改变工业“一柱擎天”、结构单一的“二人转”局面,就必须依靠创新,从卖资源、卖产品,向卖服务、卖创意、卖标准转变。
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副院长吴昊、黑龙江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所所长王刚等专家认为,从重构经济动力角度看,必须依靠创新。当前,消费需求的增长逐渐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如何扩大东北地区的需求能力并使其成为刺激本地经济稳定增长的动力,将是未来创新驱动关注的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