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高等教育人才配置体制严重制约了高校用人自主权,不利于高校和各个学科依据自身的发展需要配置人才,没有形成动态化的劳动力市场体系。
学科建设使得教师队伍缺口大,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一些学校,比如某校的某科研院所的编制数只有6个,但一年要承担中央和地方以及自行申请的十几个课题研究任务,再加上还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的讲解,研究和教学任务非常繁重,急需聘用很多教师和科研人员参与其中,但受制于编制无法合理引进人才,因此只能采用博士后承担一定科研任务的办法。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特别是缺少学科带头人。笔者在对某师范大学财务人员的调研中了解到,该校作为地方院校,特别想从国外引进顶尖人才支持学科发展,可是与中央直属高校的经费相比,地方院校还存在很大差距。而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由于资金不到位,没有办法配备研究所需的实验室和相关实验仪器设备,最后导致人才流失,顶尖人才紧缺的情况在短期内难以缓解。骨干教师队伍,新老交替面临严峻形势。
教师队伍素质,还有综合能力有待提高,教师的生活条件有待改善。"985""211"等名牌大学的热门专业的教师待遇还好一些,一些地方院校的教师待遇偏低,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
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还缺乏有效机制,教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完善,缺乏完善科学的培养和培训体系。高校的人员配置以计划配置为主,因为受编制的影响,科技人力资源配置不当,高校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长期存在。积极开展高校教师资源的优化配置工作,建设一支结构优化、素质精良,富有活力和创新能力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成为现在面临的一个挑战。
行政管理没有替代市场管理。现在很多学校的领导是由教育部门任命的,特别是在区分中央高校和地方高校的情况下,中央高校受的影响会更明显,一些中央高校的总会计师实行的也是委派制。
高等院校的招聘还受到学校内部干预,包括人才的招聘、雇佣、管理受到一些行政干预,没有拉开学校在人才待遇上的差距,也没有形成完善的绩效薪酬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高等教育绩效管理,难以摆脱受制于政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