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房地产库存,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一大重要任务。房地产库存如何化解,谁来化解,中央作出了明确的部署。最近,《人民日报》与新华社分别对此发表评论,告诫一些房地产企业不要幻想“政府救房市”,要切实降房价出真招。因为,买房这事儿,政府、专家、开发商说了都不算,还得看老百姓的脸色。
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对形成房地产市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有重要意义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明年经济社会发展五大任务之一就是化解房地产库存。
所谓房地产库存压力大,就是房子多了卖不出去。算算账,咱们现房库存去化周期高达23个月。这种“很多人没房”与“很多房没人”并存的现实困境,对于正处于城镇化加速进程中的我们,可真是一笔甜蜜的负担。
这么多房子,靠政府刺激需求来消化行不行?恐怕很难。楼市疲软不是周期性问题。如今,我国家庭户均拥有住房已接近1.1套,供求关系已经逆转。即便去年下半年以来政府陆续取消各种限制性政策,又出台降息、降低首付比例、减免税费等优惠政策,楼市回暖依然缓慢,而且城市分化持续加剧。这说明“一刀切”的“补药”已不适合当下楼市了。
完全依靠市场慢慢消化可行吗?恐怕也不行。楼市稳定不仅关系千家万户的资产价值,还直接影响宏观经济的平稳运行。受高库存影响,今年前三季度房地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率降到只有0.04个百分点。这不仅意味着与房地产相关的钢铁、水泥、建材、家具等众多产业日子不好过,还带来了就业和财政压力,并加重银行等系统性风险,政府岂能坐视不管?
当我们承认楼市存在泡沫,试图在调整中化解风险时,就必须选择“一戳爆”还是“慢撒气”。引导合理预期,避免市场恐慌造成楼市“断崖式”下跌,是各级政府应尽的责任。因此,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才从供给侧提出了多项制度性改革,特别是落实户籍制度改革方案,加快农民工市民化,对形成市场需求、稳定市场预期有重要意义。
尽管中央出台 政策,释放 改革 红利,创造 有利于 维护市场 稳定的 大环境,但化解楼市库存也得靠开发商自己,适当降价是最明智的选择。一向走高冷路线的开发商必须正视,任何产业都会从短缺经济走向总量平衡。特别是对于三、四线城市来说,走到拐点的房地产业,降价促销与转型升级是必然选择。毕竟买房这事儿,政府、专家、开发商说了都不算,还得看老百姓的脸色。这么大一笔资产投资,开发商没点儿让利的诚意,谁会掏真金白银救你呢?(人民日报)
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系列化解房地产库存的举措,明确指出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这一要求顺应公众期待,符合市场规律,对优化房地产市场结构、激活市场需求必将产生重要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一些地方的房地产市场畸形发展:一边是房地产商天价拿地建楼,房价节节攀升;一边是很多群众买不起房,望房而兴叹。在百姓的怨声中,国内房地产市场库存高企,住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极大地抑制了国内消费需求,拖累了诸多行业的健康发展。
最近一段时期以来,中央多次就房地产去库存问题进行研究,体现出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推动相关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心。对此,一些房地产企业仍幻想“政府救房市”。不过,经济发展规律表明,房地产不可能是经济发展的“永动机”,高速盲目扩张的老路行不通。遵循市场规律来发展房地产行业,遵循供需原则消化房地产库存,必须挤压房价中的水分,让房价虚火降下来,释放更多消费潜力。
当然,政策对房地产去库存的辅助作用也很重要。政府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同时发力,在稳定房地产市场过程中,落实好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不合时宜的限制性措施等,都有助于形成商品房的长期消费预期。
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高度依赖高价出让土地获取财政收入,并与房地产商形成利益共同体,这不但容易导致房地产商绑架公共决策,也是助推房价虚高的重要因素。长远看,彻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地方政府减少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改变过去过分依赖投资拉动的增长模式,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最终使房地产市场回归健康发展的轨道。